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守护城市供电“主动脉”——记国网无锡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何光华

2020年11月28日 06: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她主导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首创的多分支电缆故障点的不拆头故障定位系统,创效超过2000万元……她就是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何光华。从事电力电缆施工及运维工作20年,何光华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11月24日,何光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高压电缆线路是世界各大城市的电力“主动脉”,其安全、可靠施工关乎国计民生。然而,随着城市立体交通和地下管线的快速发展,电缆通道环境日益复杂,传统施工存在高落差分段再接、固定不当损伤等问题,且常规检测难以发现,曾多次引发大面积停电及火灾等恶性事件。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调研,何光华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高落差分段再接损伤方面。“为什么我们不从源头避免安全隐患,消除这类电缆接头呢?”于是,一个打破常规的“电缆高落差无接头敷设”想法就此诞生。

  不过,从这个思路入手进行突破,面临着重重困境:不仅涉及电缆敷设、固定等多个环节,而且当时既无现场复杂通道的敷设算法支撑,也无工艺流程和自动化工器具装备。

  没有数据、没有模型、没有经验,就这样,何光华开始了长达8年的创新试验之路。她在同事的帮助下,进行了上千个工程的基础数据收集,并在条件简陋的工具大棚间反复进行模拟试验,最终开发出复杂环境下输送机组响应同步控制系统,并研制出“自适应低摩擦轴承滑轮”等3套配套工器具,保障了整段电缆同步均匀移动,同步误差降至传统技术的三十分之一。

  何光华总结多年创新技术经验,编制的《高压电力电缆高落差敷设技术》等成为技能培训教材;提出的“电缆现场模块化5S”操作法、“2+2”培训操作法已完成上万人次的技能培训;建立跨专业联合攻关团队,培养了10多名青年专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诗阳 常 理)

(责任编辑:符仲明)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守护城市供电“主动脉”——记国网无锡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何光华

2020-11-28 06:0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她主导的“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她首创的多分支电缆故障点的不拆头故障定位系统,创效超过2000万元……她就是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何光华。从事电力电缆施工及运维工作20年,何光华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0余项,11月24日,何光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高压电缆线路是世界各大城市的电力“主动脉”,其安全、可靠施工关乎国计民生。然而,随着城市立体交通和地下管线的快速发展,电缆通道环境日益复杂,传统施工存在高落差分段再接、固定不当损伤等问题,且常规检测难以发现,曾多次引发大面积停电及火灾等恶性事件。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通过调研,何光华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高落差分段再接损伤方面。“为什么我们不从源头避免安全隐患,消除这类电缆接头呢?”于是,一个打破常规的“电缆高落差无接头敷设”想法就此诞生。

  不过,从这个思路入手进行突破,面临着重重困境:不仅涉及电缆敷设、固定等多个环节,而且当时既无现场复杂通道的敷设算法支撑,也无工艺流程和自动化工器具装备。

  没有数据、没有模型、没有经验,就这样,何光华开始了长达8年的创新试验之路。她在同事的帮助下,进行了上千个工程的基础数据收集,并在条件简陋的工具大棚间反复进行模拟试验,最终开发出复杂环境下输送机组响应同步控制系统,并研制出“自适应低摩擦轴承滑轮”等3套配套工器具,保障了整段电缆同步均匀移动,同步误差降至传统技术的三十分之一。

  何光华总结多年创新技术经验,编制的《高压电力电缆高落差敷设技术》等成为技能培训教材;提出的“电缆现场模块化5S”操作法、“2+2”培训操作法已完成上万人次的技能培训;建立跨专业联合攻关团队,培养了10多名青年专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诗阳 常 理)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