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落实“六保”任务:兜牢民生底线 激发市场活力

2020年05月22日 08:02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攻坚克难事在人为。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中央决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估计的责任和担当,是坚持底线思维、着眼全局的关键部署。

  披荆斩棘复兴路,凝心聚力再出发。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央和地方多措并举,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民生连民心,要兜底线、稳底盘,尤其要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保障;在市场主体方面,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郑秉文:

  发挥失业保险功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相关部门和地方打出保就业“组合拳”。人社部数据显示,2月份至3月份,我国共为企业减免社保费用2329亿元。截至4月19日,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88亿元。一季度,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近百亿元,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劳动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正在积极有序推进。要高度重视失业群体的基本民生问题,失业高峰有可能将会出现。他建议,尽快修订《失业保险条例》,更好发挥失业保险功能,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

  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4%以下,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均稳定在较低水平,标志着我国就业比较充分。当前,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最需要关注的是让企业及时复工复产,稳定经济增长,确保实现今年的预定就业目标。此外,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来促进就业、预防失业。

  郑秉文委员认为,为更好发挥失业保险功能,需要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从长期看,修订《失业保险条例》才是改革的根本,其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制度瞄准度。目前,还有很多失业风险高的群体和企业尚未覆盖进来。二是完善制度设计。例如,现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这一限定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现实中,有一些“被辞职”现象,一些企业常以减薪、调岗等方式,逼迫劳动者主动辞职,导致大量劳动者享受不到应有的失业保障。更为急迫的是,应放宽失业农民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限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敏)

  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

  加强困难群体帮扶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落实“六保”任务,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只有牢牢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王一鸣委员表示,保基本民生,就要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更好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把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启动相关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并通过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和灵活就业方式,帮助低收入家庭渡过难关。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网,提高低保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挑战。对此,王一鸣委员认为,疫情使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贫困户生产经营受损,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组织开展消费扶贫行动,还要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

  王一鸣委员表示,保基本民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复工复产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供给侧的矛盾有所缓解,但需求侧恢复仍面临较大困难。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有效对冲外部影响的立足点。

  王一鸣委员说,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既保持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又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兜住民生底线,才能从容不迫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全国人大代表何金碧:

  “金融支小”应常态化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迈科集团董事局主席何金碧认为,中央提出“六保”,“保市场主体”是当务之急。要通过保亿万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基础民生,进而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

  “稳住了企业,才能稳住就业、稳住经济。”何金碧代表说。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超过1亿户,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但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享受优惠程序繁琐、成本压力依然很大、资金链还存在断裂风险、订单难找等诸多考验。

  “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保市场主体就是要保中小企业平稳发展。”何金碧代表就此提出建议。要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坚定推进中央倡导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稳岗就业补贴发放等;要探索大型国企的直接支持,何金碧代表认为,多数中小企业从事小加工、小贸易等,可鼓励扩大国企向中小企业的采购比例,用实际行动帮助中小企业渡难关;要确保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常态化,用好“民营企业白名单”等创新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保证“金融支小”常态化,最大程度地保住市场主体。

  何金碧代表观察到,这次疫情中,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拥有新技术、拥抱新业态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表现抢眼。有的企业敢拼敢闯,敏锐捕捉数字化转型机遇,实现创新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也要深入分析,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相信在‘六保’系列政策红利鼓励下,广大中小企业主能在具体经营中缓过来、强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反弹。”何金碧代表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全国人大代表李孝轩:

  充分共享就业信息

  就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我国企业岗位招聘需求受到冲击,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保障居民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长李孝轩今年重点关注的问题。

  “应对疫情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要推进优质‘云招聘’,增加就业供给。”李孝轩代表说,做大就业池很关键。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发掘用人潜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录用规模;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提高带动就业能力,给予吸纳就业补贴。

  “对于受疫情影响缺工较大的企业或者承担政府保障任务的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减免费用提供招聘服务。此外,还可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鼓励高校开发助教助研助管岗位,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正式就业的缓冲机制。”李孝轩代表说。

  就业难不等于就不了业。李孝轩代表认为,纾困解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畅通就业信息、开展多样化“云培训”,丰富就业指导迫在眉睫。

  李孝轩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和动态发布机制,招聘信息可同步提交至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网上实时公开发布;紧密联系各级就业平台、高校就业网和社会招聘网站,组建就业数据库,共享岗位信息。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参加教育部门定期举办的云就业线上视频双选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精准对接。

  在李孝轩代表看来,织密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应对疫情影响还要创新就业服务。比如,视疫情防控形势适当延长就业报到和求职创业补贴办理时间,推迟体检时间和签约录取等;允许用人单位、高校通过信函、网络等方式与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书。

  “针对疫情期间毕业生求职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鼓励各高校依托心理辅导中心开启心理咨询绿色通道。”李孝轩代表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慧)

  全国人大代表刘兴云:

  守好资金使用底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越是处于特殊时期,越要兜牢民生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兴云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省财政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树牢政府过“紧日子”思想;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坚持财力下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深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与此同时,通过扎紧管理制度“笼子”,使每一分民生资金都发挥出应有作用。

  刘兴云代表介绍,截至目前,仅在疫情防控方面,山东省财政已安排资金58.63亿元。下一步,将确保全年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左右,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说起山东省今年的民生支出资金投放,刘兴云代表表示,资金投放主要用于六大方面。一是着力支持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好加快恢复农业生产、支持畜牧规模养殖等政策,切实保障好疫情期间农产品供应。

  二是着力支持稳岗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创新出台一次性用工和吸纳就业补贴政策,阶段性延长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期限。

  三是着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有效提升救治救援、预防预警、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四是着力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资金,支持加快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资金省级综合奖补机制,有效改善教育资源供给。

  五是着力支持决胜脱贫攻坚。紧盯重点区域和特殊困难群体,强化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效投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公示制度。“着力解决扶贫资金监控到项目、到人、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花在贫困群众身上。”刘兴云代表说。

  六是着力支持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管斌)

  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

  抢抓数字技术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表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挑战。

  黄茂兴代表分析,当前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一些外贸企业遇到订单萎缩甚至退单问题,一些内贸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也面临不同的压力和困难。因此,在帮扶企业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既要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外贸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也要支持一部分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对于从事应急物资生产的企业,更要加大帮扶力度,确保紧俏急需物资的市场供应。

  在企业面临的困难中,资金压力是突出问题之一。“从抓政策落实角度看,应该千方百计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政策,加大对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做到‘应贷尽贷’,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黄茂兴代表说。

  黄茂兴代表认为,疫情虽然给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但“危中有机”。企业要把应对疫情冲击作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抢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适应新趋势,调整商业模式,拓展新商机,带动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黄茂兴代表还建议,保市场主体,还必须继续在深化“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上下功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责任编辑:刘江)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落实“六保”任务:兜牢民生底线 激发市场活力

2020-05-22 08:02 来源:经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