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视觉】山西陵川县台北村:传承攻坚“接力棒”

2020年05月18日 07:42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翟天雪 梁婧

  台北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西南大山深处,因地处九仙台以北而得名。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谋生。虽然在2017年脱贫,但因为没有后续产业保障,依然有很大的返贫风险。

  初夏时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台北村村民贺三珠老人的家里。74岁的贺三珠四世同堂,但除了她和老伴外,儿子、孙子、重孙都在城里工作学习,“前几年村里没啥干的,年前人都去外边打工啦”。问起她是否愿意去城里享福,老人表示不打算去,“我们村里的新书记正在大力种植连翘和白皮松,别看我年岁大了,但也想跟着书记好好干,等我们村富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孩子们自然就回来了”。

  贺三珠说的“新书记”,就是因公殉职的原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的女儿郭子涵。1996年出生的她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子承父业,接过台北村脱贫致富的接力棒。“父亲对扶贫事业的执着,乡亲们对父亲的热爱,这些爱和信任指引我走进扶贫领域,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看似柔弱的郭子涵字字铿锵地说出了投身扶贫的初衷。

  郭子涵的父亲郭建平,曾是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职工培训中心主任。2017年12月,他由晋城市委组织部派驻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兼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那时,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扶贫工作排在附城镇倒数第一。面对困境,郭建平带领工作队一起埋头苦干。

  “我们刚到的那几天,正是陵川贫困县‘摘帽’、村里脱贫退出验收和驻村工作队轮换的关键期,任务非常繁重。整整18天,郭书记带着我们白天披着大衣入户,晚上在村委会和衣而眠,把全村50多户145名贫困人口的资料全部采集完毕。”台北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尹军杰回忆说。 驻村近两年时间,郭建平走遍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村里每个家庭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一位村民都把他视为亲人,村里群众的大事小情他都不遗余力帮助解决。

  2019年8月2日,这个村民心中的好书记因劳累过度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郭子涵,在办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毅然放弃了继续考研深造的机会,主动向组织申请,来到父亲生前工作的地方,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郭子涵与全村村民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苗木种植规模,增加村民收入;创新扶贫方式,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和谐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发展氛围;积极筹备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便利老人就餐,丰富文化生活;推进“煤改电”项目,解决村民冬季取暖问题;积极开展“六送一讲”活动,增强脱贫信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利用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个村子要避免返贫,仅靠‘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学会‘造血’。”对村里下一步发展,郭子涵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打算以连翘茶加工扶贫车间作为群众增收的突破口,同时发展桑叶茶、蒲公英茶等多种药茶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多措并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实现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翟天雪 梁婧摄影报道)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台北村的“90后”第一书记郭子涵(左三)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投身扶贫第一线,带领全村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台北村的贫困户都有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白卡”,上面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年度收入、帮扶措施等信息一目了然,为实现“个性化”帮扶创造了条件。

昔日台北村的破旧房屋。

如今的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台北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成为留守老人的温馨家园。

  台北村请技术人员为村里调试炒茶设备。利用当地资源,连翘茶加工作为村民增收的突破口。

  台北村种植户在白皮松林中除草。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林木种植,现有白皮松、连翘种植面积300多亩。

  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左一)在村民家走访。事关村民生产生活的事情,她都一一记在心里,尽快落实。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视觉】山西陵川县台北村:传承攻坚“接力棒”

2020-05-18 07:4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台北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西南大山深处,因地处九仙台以北而得名。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谋生。虽然在2017年脱贫,但因为没有后续产业保障,依然有很大的返贫风险。

  初夏时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台北村村民贺三珠老人的家里。74岁的贺三珠四世同堂,但除了她和老伴外,儿子、孙子、重孙都在城里工作学习,“前几年村里没啥干的,年前人都去外边打工啦”。问起她是否愿意去城里享福,老人表示不打算去,“我们村里的新书记正在大力种植连翘和白皮松,别看我年岁大了,但也想跟着书记好好干,等我们村富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孩子们自然就回来了”。

  贺三珠说的“新书记”,就是因公殉职的原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的女儿郭子涵。1996年出生的她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子承父业,接过台北村脱贫致富的接力棒。“父亲对扶贫事业的执着,乡亲们对父亲的热爱,这些爱和信任指引我走进扶贫领域,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看似柔弱的郭子涵字字铿锵地说出了投身扶贫的初衷。

  郭子涵的父亲郭建平,曾是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职工培训中心主任。2017年12月,他由晋城市委组织部派驻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担任第一书记,并兼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那时,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扶贫工作排在附城镇倒数第一。面对困境,郭建平带领工作队一起埋头苦干。

  “我们刚到的那几天,正是陵川贫困县‘摘帽’、村里脱贫退出验收和驻村工作队轮换的关键期,任务非常繁重。整整18天,郭书记带着我们白天披着大衣入户,晚上在村委会和衣而眠,把全村50多户145名贫困人口的资料全部采集完毕。”台北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尹军杰回忆说。 驻村近两年时间,郭建平走遍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村里每个家庭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一位村民都把他视为亲人,村里群众的大事小情他都不遗余力帮助解决。

  2019年8月2日,这个村民心中的好书记因劳累过度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郭子涵,在办理完父亲的后事后,毅然放弃了继续考研深造的机会,主动向组织申请,来到父亲生前工作的地方,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郭子涵与全村村民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苗木种植规模,增加村民收入;创新扶贫方式,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和谐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发展氛围;积极筹备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便利老人就餐,丰富文化生活;推进“煤改电”项目,解决村民冬季取暖问题;积极开展“六送一讲”活动,增强脱贫信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利用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个村子要避免返贫,仅靠‘输血’是不够的,必须学会‘造血’。”对村里下一步发展,郭子涵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打算以连翘茶加工扶贫车间作为群众增收的突破口,同时发展桑叶茶、蒲公英茶等多种药茶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品牌。多措并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实现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翟天雪 梁婧摄影报道)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台北村的“90后”第一书记郭子涵(左三)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投身扶贫第一线,带领全村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美丽乡村。

  台北村的贫困户都有一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白卡”,上面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年度收入、帮扶措施等信息一目了然,为实现“个性化”帮扶创造了条件。

昔日台北村的破旧房屋。

如今的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台北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成为留守老人的温馨家园。

  台北村请技术人员为村里调试炒茶设备。利用当地资源,连翘茶加工作为村民增收的突破口。

  台北村种植户在白皮松林中除草。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中药材和林木种植,现有白皮松、连翘种植面积300多亩。

  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子涵(左一)在村民家走访。事关村民生产生活的事情,她都一一记在心里,尽快落实。

(责任编辑:刘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