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病毒是近年来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全球严重的健康危机、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国在集中力量抗击疫情危机的同时,汇同资本市场相继打出稳定经济、促进产业增长的“组合拳”。从国内看,新冠病毒发生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抗疫防控的重大成效、经济社会的恢复持续向好,率先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继续坚持过去两年中央“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稳增长)方针及相关配套改革开放创新政策不动摇,提出了34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从国际看,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经验为世界战胜疫情并推进经济发展提振了强大信心,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全球治理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新基建”计划为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基本建设投资历来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对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疫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近期中国推出的“新基建”计划有别于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选项,本质上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助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化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要素的科技支撑。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基建"助力新技术、新设备、新能源的高新产业发展,是打造中国现代化建设"升级版"的重要组成。其中信息数字化发展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新基建”提供了新的动能。现代服务业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二、三产业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53%,部分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己占国民经济的7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将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并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大健康的养老产业,简称“康养”。“康养”服务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中的重要组成。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未富先老”最普遍的发展中国家,亟待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健康养老产业。然而,当前疫情蔓延已造成全球健康危机、经济危机。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研究人类的历史,你一定会发现,传染病一直在缔造着人类历史,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兴衰,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说疫情一定对人类经济的走向,包括人类文明的走向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疫情危机如此严重,但“危”和“机”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任何危机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不少国内外智库专家学者认为,此次全球疫情将促使国际经济开启新模式,孕育新产业,服务新经济,为大健康产业提供新机遇。据统计,消费行业已占2019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57.8%,连续6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其中健康业态市场占据消费总额的“半壁江山”,消费人群也呈现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投资健康是人生的根本追求。当然,生命健康是个完整的体系,大健康需求有层级之分,包括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环境健康、行为健康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的生命长短、健康质量。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投资健康“治未病”、早预防、健康养老是人们的普遍需求。不论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和多少的财富,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社会课题:健康需要教育,健康需要规划,健康需要自律,健康需要行动,健康需要营造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保障服务体系。
二、“阳保通”综合社会保障平台体系将成为社会康养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作用的中心环节、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效率,为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协调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政策经济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关爱保障体系相融合的综合保障体系组成。世界工业化时代以来,健康养老保障模式逐渐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健康养老保障主体不断增加,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健康养老保障体系中,保障主体主要有政府、工作单位、家庭、社区和商业机构、公益组织,保障主体的多元化为满足被保障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有利于改进和提升被保障人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也要防止主体多元化演变为分散化和重叠化,削弱养老保障供给的“合力”功能。为此,需要在不同保障主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责任共担机制与责任分担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实现社会养老保障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养育、养生、养老”相结合的全龄社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待的未来憧憬。完善社会化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制,是解决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的希望所在,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引领优势,展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模式”“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近期,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战略抉择》一书中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一三三”养老模式,创新社会综合保障“阳保通”社会综合保障平台体系。“阳保通”社会综合保障制度机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建立的社会治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虚拟的基本平台,是民生养老、社会保障、信息互通的重要载体,是将国家的经济政策保障和社会服务关爱“两个保障”的有机融合。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综合保障平台体系,也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由政府和社会机构赋能,政社(社会)结合、政企(企业)结合、公(益)商(业)结合;“阳保通”平台承载健康养老、物资流通、生产供给、生活服务、医疗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人工智能实现有效供给,保障有力,平台载体由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的“阳、保、通”三个板块组成。“阳”(一取其把老年人的生活比作“夕阳”,二取其通“养”之老年人“康养”之意)板块包括“三阳”:面向全龄多代人群服务养育养生、养老全生命周期、全生活要素(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医养资、产学研等十二方面的基本生活链);“保”板块包括“三保”:即承载保障民生、保障生产、保障社会运行;“通”板块包括“三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保障结合的互联互通)。一句话,保障人民群众持续照料社区(类CCRC)和全面医疗机构(SNF)照护服务(类PAEC),实现居家、急医、慢调(入住健康养老机构——医养康养旅居基地慢病调养康复)的循环生活。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消极、消费、困苦全面发展为积极、生产、幸福型老龄化社会,使之成为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把“阳保通”健康养老平台打造成为医养结合社会保障服务的保评标体系、社会治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的示范标杆,总结抗疫经验,充分调动积极因素,顺势提升其在健康养老产业市场中的强劲拉动作用,使之转化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协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
三、“服务型经济”会加大释放人口老龄化社会红利和扩大经济总供给
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这是短期内难以逆转的社会问题。据2019年统计,中国现在有60岁以上的老人2.538亿人,占现有全部人口的18.1%,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在解决养老问题巨大压力的同时,养老养生养育产业也必然成为新的发展机会。《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4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从8%增长到33%左右”。因此,养老养生产业被称为“面向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大健康”是把全龄、多代人的健康、养老、养生、养育服务保障的需求关口前移,不仅把需求的重点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而且还提供了生活供给、健康托管、资产托管、法律保障、创业生产综合服务保障、市场弹性大、前景很广阔,其综合效应,保障健康、拉动消费、促进生产、扩大就业,提升了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老龄人口和婴幼儿特定的人群消费需求拉动,将催生“银发”经济、儿童经济、服务经济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蕴含着巨大的养老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需求。青少年爱老扶老、中年孝老备老、老年适老养老将转化为服务经济,医疗保健、护理服务、休闲旅游、教育以及老年用品开发等行业发展有培养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生儿增加,儿童培养教育的刚需和生产服务、社会服务的刚需叠加,将极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当前国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实践都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和社会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发展中国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现代服务产业经济之医养、康养产业将成为新经济引擎,“阳保通”社会服务保障平台体系优势的溢出效应、布局合理的医养、康养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将构成满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的健康养老产业链,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社会综合保障体系将转化人口老龄化时代的社会结构,“文明引领、共建共享”“‘三网’协力、旅者无忧”“移动工商、方便快捷”等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当我们老的时候一定变得更好”将进一步会向世界展示出“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灿烂阳光,我国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必将让老龄人有幸福的老年,让后来人有可期的康养未来。(董万章)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