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 (记者 栾笑语)1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协办的“《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分析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社会保险体系等领域影响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关注了大规模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政府债务视角评估了当前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状况,回顾并展望了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在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社长吴兆军代表出版方致辞。
据介绍,近年来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率持续攀升,财政可持续的理论和实践都遇到强烈冲击。鉴于财政可持续在新时代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愈加明显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闫坤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拟对此持续跟踪研究并出版系列年度研究报告。此次报告提出,应从更多维度而非仅仅政府债务维度来界定财政可持续:财政运行平稳顺畅、财政职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兼顾稳定灵活、财税体制科学完善,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
报告认为,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可靠增长,更需关注重点支出领域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的关键时点,持续跟踪研究,打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制度基础,尤为重要。
报告提出,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既要关注短期问题,更要高度重视长期挑战。从短期看,如何认识和处理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主体的当前政府债务,是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近忧”。从中长期看,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类似,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缺口,是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远虑”。从若干大国的历史经验及中国的现状来分析,特别是养老等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缺口,可能是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更大挑战。
报告建议,全面深化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确保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财政可持续问题,无论是地方政府债务,抑或社会保险领域的资金缺口,还是税制改革优化、土地财政转型、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高质量发展等,都涉及到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社保制度的系统改革、预算管理乃至财政管理制度的优化等众多改革难点、重点领域。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才能为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夏杰长副院长主持了报告发布和会议研讨,报告副主编汪德华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发布《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国家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所长姜江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教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李俊生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平新乔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马蔡琛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对中国财政可持续问题发表了宝贵观点。(经济日报记者 栾笑语)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