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媒评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2020年01月04日 04:55   来源:参考消息网   

  新媒评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中,任务最终顺利完成,让长征五号成功“首飞”。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则宣告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来的调查显示,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第二次的试射表现说明其技术——特别是长期阻碍中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对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的质疑。

  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以努力换来了成功。据中国媒体披露,研制团队集合了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半年下来,长征五号在2018年4月完成归零评审,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均获成功。不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进后的发动机同年11月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最终得以迅速解决。

  到了2019年4月,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科研人员后来发现问题是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进了发动机结构并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

  作为中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承担的任务自然不轻。这款近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的大型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则达25吨。中国许多新一代航天器因此也只能通过被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进行发射。

  不过,这与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国私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猎鹰重型”为例,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五号高出大约一倍。

  可以说,耗时10年研制的长征五号要追赶美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这次复飞任务是中国通往航天强国长征的开始。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外媒评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2020-01-04 04:55 来源:参考消息网

  新媒评长征五号成功复飞:中国朝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参考消息网1月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2日发表文章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坚实一步。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上周五(2019年12月27日)晚上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被视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这是长征五号的第三次发射,此次航天任务的重要性在于它验证了长征五号的关键技术。

  在2016年11月的首次发射中,任务最终顺利完成,让长征五号成功“首飞”。隔年7月的第二次发射任务则宣告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来的调查显示,火箭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第二次的试射表现说明其技术——特别是长期阻碍中国航天领域发展的发动机技术,当时尚未完善成熟,也引起外界对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的质疑。

  如今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相关人员历经两年多的修复与研发,攻克了发动机技术,终于以努力换来了成功。据中国媒体披露,研制团队集合了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半年下来,长征五号在2018年4月完成归零评审,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均获成功。不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进后的发动机同年11月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最终得以迅速解决。

  到了2019年4月,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科研人员后来发现问题是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于是改进了发动机结构并完成了十多次大型地面试验。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了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

  作为中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承担的任务自然不轻。这款近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的大型火箭,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4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则达25吨。中国许多新一代航天器因此也只能通过被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进行发射。

  不过,这与传统的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仍有差距。以美国私企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的“猎鹰重型”为例,这款火箭的运载能力比长征五号高出大约一倍。

  可以说,耗时10年研制的长征五号要追赶美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成功完成这次复飞任务是中国通往航天强国长征的开始。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