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华时评:暴力伤医,是对法律和良知的无耻践踏

2019年12月29日 19: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题:暴力伤医,是对法律和良知的无耻践踏

  新华社记者陈芳、屈婷

  暴力伤医的悲剧上演,让全社会为之震撼和悲愤。日前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暴力杀医事件手段残忍,践踏法律和良知的底线。杨文医生最终伤重不治,令人痛心。

  “天使原应归桑梓,人间但求无蹉跎!”事件发生后,一位病人家属送来悼念的鲜花卡片,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这是人性和人心的明证,是同理心、同情心最温暖的映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两度回应:这个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我们对任何形式的伤医行为“零容忍”!

  伤医、杀医者自有法律的明判和制裁,如何预防下一次悲剧发生,是全社会可以为“杨文医生”们所做的最好的悼念。在医院内设警务工作站、对医闹者实施联合惩戒、严惩所有危害健康、危害生命的行为……全社会也在反思中加紧堵上风险点,不断扎紧对医生法律保护的藩篱。

  就在不久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在这部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里,多款条文对伤医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和严厉处罚,还特别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是公共场所,“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是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庄严阐明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

  “医师职业用它非凡的仁慈区别于其他职业。”医生就是这个世界平凡的英雄,守护生命。无论基于道德还是法律,出于公义还是良知,对医生这个职业我们必须尊重。在社会深刻变革、人们诉求日益多元的当下,任何寻求医患沟通“最大公约数”的前提,必须是先创造安全的医疗环境。

  暴力伤医事件虽属个案,但引发的社会之痛不可不察。从长远看,行凶者挥向医生的刀,也刺在整个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上,最后会伤及我们每一个人。毕竟,医生与患者,从来不是“陌客”,而是并肩抗击病魔的战友。如果我们让医生寒了心,让医学生视医生职业为“畏途”,在生老病死面前,谁还能与我们并肩同行,抚慰我们的伤痛?

  诚如法律所言,医院是“公共场所”。那么,维护公共之地的秩序和安全,就不能单单靠医院自身,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暴力伤医行为不能只看“伤人”这种最极端的部分,要看到暴力递进、转化的过程。此外,我们应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医患关系变化,尽快在医患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相互谅解的桥梁。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你、我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填补人们对医学人文关怀的需求。

  愿杨文医生安息。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与善待。

(责任编辑:符仲明)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华时评:暴力伤医,是对法律和良知的无耻践踏

2019-12-29 19: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题:暴力伤医,是对法律和良知的无耻践踏

  新华社记者陈芳、屈婷

  暴力伤医的悲剧上演,让全社会为之震撼和悲愤。日前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暴力杀医事件手段残忍,践踏法律和良知的底线。杨文医生最终伤重不治,令人痛心。

  “天使原应归桑梓,人间但求无蹉跎!”事件发生后,一位病人家属送来悼念的鲜花卡片,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这是人性和人心的明证,是同理心、同情心最温暖的映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两度回应:这个事件不是所谓的医疗纠纷问题,而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我们对任何形式的伤医行为“零容忍”!

  伤医、杀医者自有法律的明判和制裁,如何预防下一次悲剧发生,是全社会可以为“杨文医生”们所做的最好的悼念。在医院内设警务工作站、对医闹者实施联合惩戒、严惩所有危害健康、危害生命的行为……全社会也在反思中加紧堵上风险点,不断扎紧对医生法律保护的藩篱。

  就在不久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在这部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里,多款条文对伤医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和严厉处罚,还特别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是公共场所,“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是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庄严阐明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

  “医师职业用它非凡的仁慈区别于其他职业。”医生就是这个世界平凡的英雄,守护生命。无论基于道德还是法律,出于公义还是良知,对医生这个职业我们必须尊重。在社会深刻变革、人们诉求日益多元的当下,任何寻求医患沟通“最大公约数”的前提,必须是先创造安全的医疗环境。

  暴力伤医事件虽属个案,但引发的社会之痛不可不察。从长远看,行凶者挥向医生的刀,也刺在整个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上,最后会伤及我们每一个人。毕竟,医生与患者,从来不是“陌客”,而是并肩抗击病魔的战友。如果我们让医生寒了心,让医学生视医生职业为“畏途”,在生老病死面前,谁还能与我们并肩同行,抚慰我们的伤痛?

  诚如法律所言,医院是“公共场所”。那么,维护公共之地的秩序和安全,就不能单单靠医院自身,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暴力伤医行为不能只看“伤人”这种最极端的部分,要看到暴力递进、转化的过程。此外,我们应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医患关系变化,尽快在医患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相互谅解的桥梁。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你、我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填补人们对医学人文关怀的需求。

  愿杨文医生安息。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与善待。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