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瑾

2019年09月17日 16: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题:“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瑾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她没有闪光荣誉和响亮头衔,从教28年,让所有学生交口称赞,满怀感恩;她宽容无私,温婉如水,追求完美。这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2岁的教授于瑾。

  去年5月24日,于瑾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今天,师生们依然深情怀念这位师者。他们说:“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

  正值开学,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园热闹非凡。博学楼301教室门口,博士生穆远东凝望讲台,似乎还能看到恩师于瑾熟悉的身影:蓬松可爱的短发,素色裙子,温婉亲切,笑着招呼:“小朋友们,我们上课啦!”

  上世纪90年代初,于瑾进入对外经贸大学任教,是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首批学者之一。任教期间,她先后开设“投资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奠定了学校微观金融课程体系基础。

  28年间,她一门心思打磨“金课”,凭借深厚学养与个人魅力,成为学生仰慕的“宝藏老师”。“她的课特热门,学生都疯狂抢课。”于瑾的同事、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说。

  在学生印象中,于瑾讲课深入浅出、丰富生动,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联系,还经常请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来交流,“教室总挤满了人,很多课外的同学都赶来听。”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蒋先玲说。

  “金融市场天天变,她的课也在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特别好。”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萍说,于瑾每学期都要更新课件,增加新内容,甚至每次上课前她还都在改。

  “课后答疑”是于瑾20多年的教学习惯。每次课后,她都会留下来为学生答疑,通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累了也不肯坐下”,往往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这成为很多人记忆最深的一幕。

  “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最幸运的事”

  “能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

  于瑾喜欢称学生为“小朋友”“小可爱”。学生的大事小事,她样样在意。在学生求学、求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总能及时给予帮助,从不怕麻烦。

  于瑾“不挑学生”,学生只要发一封自荐邮件表达拜师意愿,她总会爽快答应,在详细回复后暖暖地加上一句:“谢谢你选我做导师,欢迎成为我的小朋友。”

  对每位学生的论文,于瑾总是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错过”。对学生邮件提出的问题,她有时一回复就是几千字,语气真诚亲切;回复晚了,还会向学生道歉。

  在一封指导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的邮件中,她详尽介绍了撰写的要求和方法,还为学生罗列热点研究方向,并附上往届优秀论文。

  她经常与学生谈心,费心为他们推荐实习和工作机会;这种关心,绵延到学生毕业,关心学生工作是否顺利,操心他们的结婚、生子,为学生的孩子准备玩具和衣服……

  于瑾一生为近1.8万名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培养了上百名硕博研究生。“她是我见过最关爱学生的老师。”学生贾敏说,“她看到我们满满都是优点,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学得好、过得好。”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

  江萍回忆,当年自己无意中说起,办公室人多较吵,无法安静做科研,于瑾马上将办公室让给她,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移到了教室和家里。

  “很少人能做到这样无私。”此事让江萍感念至今,“她就像‘人间四月天’,美丽又温暖;也像水一样,温柔平和,利万物而不争。”

  为帮助年轻教师,于瑾将辛苦创立的“金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移交给年轻人,还热心传授“讲课秘诀”。“她有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都让给了别人,一辈子专注教学。”蒋先玲说。

  去年5月24日上午,于瑾在校指导学生论文,回家后继续微信指导,之后在午休中永远睡去。

  离世前一周,她忙于20多个学生的论文答辩,反复修改。离世前一晚,只睡了两个小时。遗物中,有她为一位生病教师准备的3000元捐款。

  悲痛的学生从各地赶来,只为能再见她最后一面。数百名学生自发为老师守灵、抬棺、送葬,久久不愿离开……

  无声润物,芳华永存,薪火相传。9月16日,由于瑾亲友、师生筹建的“于瑾教育基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奖金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的教师、资助培养优秀生等。

  “于老师让我们更坚定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江萍深情地说,“对她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的样子,把她的爱传递下去。”

  于瑾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学生。穆远东决定,毕业后也要做名教师,“她让我看到教书育人的伟大,深感做老师是件幸福的事,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她’。”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瑾

2019-09-17 16: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题:“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于瑾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她没有闪光荣誉和响亮头衔,从教28年,让所有学生交口称赞,满怀感恩;她宽容无私,温婉如水,追求完美。这就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52岁的教授于瑾。

  去年5月24日,于瑾因劳累过度猝然离世。今天,师生们依然深情怀念这位师者。他们说:“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

  正值开学,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园热闹非凡。博学楼301教室门口,博士生穆远东凝望讲台,似乎还能看到恩师于瑾熟悉的身影:蓬松可爱的短发,素色裙子,温婉亲切,笑着招呼:“小朋友们,我们上课啦!”

  上世纪90年代初,于瑾进入对外经贸大学任教,是国内研究金融衍生品定价领域的首批学者之一。任教期间,她先后开设“投资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等课程,奠定了学校微观金融课程体系基础。

  28年间,她一门心思打磨“金课”,凭借深厚学养与个人魅力,成为学生仰慕的“宝藏老师”。“她的课特热门,学生都疯狂抢课。”于瑾的同事、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说。

  在学生印象中,于瑾讲课深入浅出、丰富生动,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联系,还经常请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校友来交流,“教室总挤满了人,很多课外的同学都赶来听。”

  “走到哪里都有学生围着她。”蒋先玲说。

  “金融市场天天变,她的课也在变,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特别好。”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江萍说,于瑾每学期都要更新课件,增加新内容,甚至每次上课前她还都在改。

  “课后答疑”是于瑾20多年的教学习惯。每次课后,她都会留下来为学生答疑,通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累了也不肯坐下”,往往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这成为很多人记忆最深的一幕。

  “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最幸运的事”

  “能成为您的‘小朋友’,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

  于瑾喜欢称学生为“小朋友”“小可爱”。学生的大事小事,她样样在意。在学生求学、求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总能及时给予帮助,从不怕麻烦。

  于瑾“不挑学生”,学生只要发一封自荐邮件表达拜师意愿,她总会爽快答应,在详细回复后暖暖地加上一句:“谢谢你选我做导师,欢迎成为我的小朋友。”

  对每位学生的论文,于瑾总是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错过”。对学生邮件提出的问题,她有时一回复就是几千字,语气真诚亲切;回复晚了,还会向学生道歉。

  在一封指导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的邮件中,她详尽介绍了撰写的要求和方法,还为学生罗列热点研究方向,并附上往届优秀论文。

  她经常与学生谈心,费心为他们推荐实习和工作机会;这种关心,绵延到学生毕业,关心学生工作是否顺利,操心他们的结婚、生子,为学生的孩子准备玩具和衣服……

  于瑾一生为近1.8万名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培养了上百名硕博研究生。“她是我见过最关爱学生的老师。”学生贾敏说,“她看到我们满满都是优点,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学得好、过得好。”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

  江萍回忆,当年自己无意中说起,办公室人多较吵,无法安静做科研,于瑾马上将办公室让给她,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移到了教室和家里。

  “很少人能做到这样无私。”此事让江萍感念至今,“她就像‘人间四月天’,美丽又温暖;也像水一样,温柔平和,利万物而不争。”

  为帮助年轻教师,于瑾将辛苦创立的“金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移交给年轻人,还热心传授“讲课秘诀”。“她有很多评奖评优的机会,但都让给了别人,一辈子专注教学。”蒋先玲说。

  去年5月24日上午,于瑾在校指导学生论文,回家后继续微信指导,之后在午休中永远睡去。

  离世前一周,她忙于20多个学生的论文答辩,反复修改。离世前一晚,只睡了两个小时。遗物中,有她为一位生病教师准备的3000元捐款。

  悲痛的学生从各地赶来,只为能再见她最后一面。数百名学生自发为老师守灵、抬棺、送葬,久久不愿离开……

  无声润物,芳华永存,薪火相传。9月16日,由于瑾亲友、师生筹建的“于瑾教育基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奖金将用于奖励师德高尚的教师、资助培养优秀生等。

  “于老师让我们更坚定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江萍深情地说,“对她最好的思念,就是活成她的样子,把她的爱传递下去。”

  于瑾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学生。穆远东决定,毕业后也要做名教师,“她让我看到教书育人的伟大,深感做老师是件幸福的事,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她’。”

(责任编辑:符仲明)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