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者再走长征路】半辈珍藏军号谱 吹响前进最强音

2019年06月19日 06:24   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康琼艳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这是1930年,古田会议召开之后,毛泽东从闽西转战赣南时写下的《如梦令·元旦》中的词句。开篇所指“宁化”,正是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出发地之一,毛泽东曾盛赞这里是中央苏区“东方好区域”。苏区时期,宁化的扩红支前运动如火如荼,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得最为完整,没有任何缺页、漏页,且正规出版的军用号谱,是研究红军军事生活、革命斗争史的极其珍贵的史料。”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军号嘹亮雕塑前,原馆长张标发向记者介绍了馆里的镇馆之宝——《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是如何躲过重重战乱,安然无恙保存下来的呢?

  不容丢失的“声音情报”

  号谱的主人叫罗广茂,是福建宁化县泉上镇马祖庙人,1930年,15岁的罗广茂参加了红军。在他的二儿子罗云清的印象里,父亲个头不高,但声音洪亮。入伍后,罗广茂被选为部队司号员,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可不要小看这个兵种——战争年代,号声就是命令,不仅担负着令行禁止、提振军心的光荣使命,更发挥着震慑敌人的重要作用。

  这本号谱是一本用毛边纸黑油墨印的小册子,有40页,封面两边各印有一把军号和鼓槌,顶部印有红旗、五星、齿轮和两杆交叉的枪,中间醒目地写着“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印”3行文字。翻开号谱,可以看到红军生活、训练、作战指令、部队番号、职务等各类曲谱300多首,仅行军作战号就有“跑步前进”“停止前进”“左翼增加”“右翼增加”“向左包抄”“向右包抄”等指令,可以说这是一部不能让敌军得到的“声音情报”。

  学习结束后,罗广茂被安排到朱德身边担任司号员。在一次作战中,他不幸中枪受伤,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里养伤。伤好以后,他与部队失去联系,可是这本写满了红军机密的号谱还在自己手上。要是让敌人发现,红军在战场上将完全丧失主动权。想到这里,罗广茂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号谱带回家藏匿起来。途中,由于军号太过显眼,他不得不忍痛把号身丢掉,只保留了号嘴。到家后,罗广茂再三叮嘱母亲妥善保管,之后便躲到了偏僻的地方,以避开敌人的视线。

  失而复得的革命文物

  一晃10多年过去。新中国成立后,罗广茂想要找回号谱。但母亲年事已高,记不起放在了哪里。母亲过世后,号谱的下落成了罗广茂解不开的心结,号嘴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罗云清告诉记者,父亲把号嘴看得无比神圣,号嘴就是他的命根子。他说,父亲一直把号嘴精心保管在箱子里,有时会独坐院中,拿出号嘴吹一吹。尽管听不懂号声代表的指令,但他知道父亲一定是想起了红军,想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有一次,他拿着铜制号嘴想要换糖吃,恰好被父亲撞见。父亲专门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教育他,说那可是红军的东西,小孩子不能随便动。

  1974年,由于连日大雨,罗广茂重新修缮院中谷仓,在谷仓底板上,意外发现一块被油纸布层层包裹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这就是他找寻了30多年的号谱!张标发介绍说,那时候恰逢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筹建,县里正在广泛征集革命文物。罗广茂在找到号谱的第二天,便带着号嘴一起捐赠出来。为了验证罗广茂是不是真当过司号员,县里还专门找了一位懂五线谱的音乐老师与罗广茂交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罗云清说,音乐老师问的谱子,父亲全部都唱对了!

  不忘初心的号声永续

  上世纪9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专家组鉴定,这本号谱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号嘴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一同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展出,为众多参观者诉说当年红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为国宁死不屈的故事。

  令人惊喜的是,宁化师范附小的老师巫朝良与学生一起,吹奏了起床号、集合号等指令,为记者重现了这本旧号谱里的声音。巫朝良说,每次吹号总会想起革命先辈奋勇杀敌的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记者了解到,2018年10月份,我军司号制度恢复与完善工作全面展开,阔别了33年的军号再次在全军奏响。这号声,是一往无前长征精神的延续,是闻号而动纪律意识的载体,更是不忘初心红色基因的传承。

  巫朝良说,我们生在老区,长在老区,号声就是革命传统和荣誉感的象征。在教学中,他也常常会用红军长征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吃苦精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康琼艳)

(责任编辑:冯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