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垃圾分类如何落地

2019年06月15日 06:42   来源:经济日报   

  

  上图 6月10日,江西省宜丰县新昌镇金领国际居民小区,居民在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前投放垃圾并凭积分领取垃圾袋。当地自去年6月份起逐步推广使用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刘画梅摄(中经视觉)

  

  右图 近日,河北省宁晋县大陆村镇金家庄村的垃圾分拣员正在村里回收村民分好类的生活垃圾。赵志军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如何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落地?一些读者来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实行差别化收费

  近年来,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按下快进键,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但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仍存在覆盖范围狭窄、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居民参与度不高和收费机制不成熟等难点。

  从垃圾分类治理试点实际看,有的时候,居民前端分类,但在中端和末端处理时又被混合起来,使得前期努力化为泡影,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实,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从环卫、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到居民行为约束,多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如何破除垃圾分类管理碎片化状态,协调好不同环节、不同部门是关键问题。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应该将全成本与受益按照“使用者付费”原则分摊到每个环节,建立差别化垃圾收费机制,使垃圾“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分摊成本,若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则全链条分享利润。与此同时,通过细致合理的制度设计,明确居民垃圾分类的强制性法律义务和监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其实,国外的垃圾分类也是依靠强制性以及市场化经济手段培育起来的。同样道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也需要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

  只有政策和经济手段共同发力,才能尽快培养起市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促进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目标。(作者:广西崇左中泰产业园管委会 盘和林)

  构建“绿色产业链”

  推进垃圾分类,树立产业经营思维,以产业化运营模式构建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的“绿色产业链”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搞好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的顶层设计。既要厘清垃圾分类各个关键性环节,又要从分工、衔接、合作、共促共赢的思路搞好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产业链的科学设计和规划,切实把垃圾分类纳入产业经营体系,形成有机衔接、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其次,围绕构建“绿色产业链”,搞好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的市场化运作,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垃圾分类项目中来。在政府部门主导、协调下,面向社会招募参与垃圾分类项目的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既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也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吸引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投身于垃圾分类及处理。要为垃圾分类及有效处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提供信贷支持、为有关公司适当减税降费等,通过政府的有效服务,让这类公司干得出色、干得安心,并有较好的利润回报,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可持续运行。

  第三,提高居民支持力度。要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和督促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主人翁作用;营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家家户户都要做好相关工作的社会氛围,为构建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的“绿色产业链”打好基础。(作者: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 王宗征)

  激发公众参与感

  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增加,垃圾数量也随之上升,由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不大、配套性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市民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知识不足,行动上的参与度不高,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短板”。

  应加强引导和宣传力度,让市民知晓垃圾分类。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普及垃圾分类和可循环利用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居民开展环保意识教育,对物业公司、垃圾清洁人员普及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知识,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以免出现分类后又被混装的情况。

  应完善分类配置,让垃圾“靶向”归位。例如,对废弃家电、家具和电池等有毒垃圾设立专门的收集点。同时,建设垃圾分离站,根据垃圾分类要求,设置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分离仓,在布局合理又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区域建设垃圾中转站,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购置分类收集专用垃圾袋、垃圾桶,适时向居民家庭发放垃圾分类箱,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应实行以奖代管,让群众踊跃参与。强化垃圾分类执法考核,对垃圾渣土运输中的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在社区层面,通过分档推进度、分级发物资、分类保经费的“三分法”来整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物业先行、社区兜底的全方位工作氛围;在居民层面,为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给予适当奖励,将垃圾袋、洗手液、卫生纸等日用品作为奖品,推行垃圾分类以奖促管,勉励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作者:江西吉安县委宣传部 殷 姿 )

  提高企业积极性

  推进垃圾分类,需依靠市场和企业的作用。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从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市场推广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垃圾处理企业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税费减免力度。今年以来,国家部署实施了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在不折不扣落实普惠性政策的前提下,建议对垃圾处理企业探索实行针对性的减免政策,确保能顶格享受税费减免政策,以刺激垃圾处理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垃圾处理企业轻装前行。

  二是加强融资支持。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包括垃圾处理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发展。要积极拓宽垃圾处理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并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资金、股权投资基金、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资措施给予支持。

  三是激励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垃圾处理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活动的支持力度,分阶段、按比例给予奖励与扶持,引导和激励垃圾处理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另一方面,要鼓励通过技术入股、有偿转让、职务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垃圾处理技术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及产业化。

  四是强化市场开拓与产品推广应用。垃圾处理产业具有显著的公共产品属性,必须恰当把握政府在市场准入、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投标、外包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和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杠杆,支持垃圾处理企业开拓市场与推广产品,引导垃圾处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造福社会。(作者: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王光前)

  管治并举 精准施策

  垃圾分类是现代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更是考验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如何通过垃圾分类最大限度地改善生存环境和质量,是当前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近年来,各地对垃圾分类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垃圾分类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垃圾分类尚未成为居民的普遍行动和生活习惯,有的尽管分类了,但清运垃圾时又混装,而且垃圾分类需要调动大量社会资源,从源头到中间环节再到终端处理,任何一个环节执行不到位,都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推行垃圾分类需要精准施策,练好“绣花”功。

  科学决策是前提。各地要根据实地情况制定垃圾分类的法规和管理办法,将垃圾分类管理从单纯的“运动式治理”转变为与刚性法规和监管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明确垃圾分类的管理责任部门和考核要求,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等垃圾分类的办法和标准,细化垃圾分类的设施投放、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完善垃圾分类的考核办法。

  精细管理是基础。首先,各地要从垃圾分类宣传开始,让垃圾分类知识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增强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责任感,自觉参与到日常的垃圾分类行动中。其次,要摸清社区垃圾分布情况,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精准调配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更换陈旧破损的设施设备,避免因设施过少造成垃圾泛滥。另外,政府还要加以扶持,让社区能充分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实行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

  压实责任是保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行政监管、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管等形式,对城区、街道和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予以督察、检查、抽查、巡查和考核,激励城区、街道和社区重视垃圾分类,努力将垃圾分类做真、做实、做好,形成长效机制。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应将垃圾分类作为长期重点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抓关键、出实招,管治并举,久久为功。(作者:湖北省秭归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谭三要)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