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部影响总体可控 主动作为前景可期

2019年05月30日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惠春

  怎样评估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住哪些关键环节?就这些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

  怎样看待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记者:如何评估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范恒山:贸易战对经济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对“交战”的双方都会有损失,这个认识从开始时就是清晰的,尤其我方的认识是十分清晰的、一贯的。所以中国是不想打、不愿打,当然也不怕打。按理说美方也应该是清楚的,不然,他们不会多次主动要求磋商,磋商也不会进行到第十一轮。贸易战对谁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双方认知不同,社会上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分析就认为,美国加征关税的负担将全部由美方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而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近日刊发的文章认为,中国凭借已经发布的经济政策,能够抵消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的影响,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能够避免经济失速。

  那么,究竟怎样看待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呢?概括起来是两条,一是就目前看贸易战对我没有造成大幅影响;二是对我有影响,但总体可控。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当贸易战打到极限时,经济增长、就业状况、企业投资状况、产业链条转移状况等是什么情况,我方都做过深入思考。美方对中国出口美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没有超出这种极限思考,是在预料之中的。

  第二,即便是出现极端情形,贸易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一方面,外贸已经不是拉动我国经济的主引擎了,对美贸易更是如此。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2018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08.6%。其中最终消费贡献达到76.2%,投资贡献为32.4%。因为顺差比例收窄,外贸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9%。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回旋余地较大,既有发展潜力,又有政策弹性,外贸损失比较容易通过自身努力所弥补或抵消,何况中国对外贸易也并非只能依靠单一的国家。

  第三,从实际表现看,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事实上,去年3月以来美方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但去年我们仍然实现了6.6%的经济增长。无论国外国内,那些恫吓中国如果跟美国打贸易战则经济必然会一落千丈的人,其预期都流于空谈。抛开立场、心理战等因素,这种预期高估了美国的力量,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力量。贸易战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但迄今为止,在总体上说还是心理预期大于实际影响。

  我们不讳言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应对能力而言,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可控的。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打贸易战、但也不惧怕打贸易战,“要谈可谈、要打便打”。

  对未来中国经济深具信心

  记者: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范恒山:综合考量,今年经济运行虽然面临着下行压力,但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增长速度应该在6.1%至6.4%之间。在中美贸易战升级并有可能延展深化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这样的预期或判断。

  这种信心有3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有大支撑。从国内看,是庞大的市场和处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巨大潜力。近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其中不仅包括消费正常升级换代带来的需求,还包括拉平地区间、人群间消费水平悬殊带来的现实需求。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出现的市场替代,潜力也很大。近年,我国公民出境购买商品的支出每年都超万亿元,而这些商品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日常用品。近14亿人口中,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同时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不仅如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爬坡过坎、向前迈进,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倍增的发展空间和经济能量,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高于发达国家。庞大的市场和阶段性转变,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支撑条件,自然也成为支撑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这就是说,如果内需给力,今年稳定增长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从国外看,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当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猖獗,但这只会造成一些障碍,不可能全面逆转经济全球化的势头或格局。水乳交融的经济体系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一旦形成,很难被一国势力所隔阻打断,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也很难被一国势力封堵。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而又向深层快速拓展的中国市场,同样为其他国家搭建了发展的重要舞台。因此,开放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撑。

  第二,看大数据。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崩溃论”不时冒出,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始终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实现了年均超过9.5%的高速发展,致使“崩溃论”崩溃。这些年来的数据显示,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在好几年外贸贡献呈负数的情形下,中国经济都能依靠投资和消费实现较高增长。而在内需中,消费支撑的力度不断增大,这不仅表明经济质量的提升,而且意味着人民获得感的增强。

  第三,靠大举措。近几年来,在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定经济增长,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既包括一些重大发展战略,也包括一些关键工程项目;既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也包括减税降费压低经营成本,其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去年下半年以来,围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出的一些政策举措,充分考虑了包括应对贸易摩擦升级在内的各种内外复杂因素,能够促进今年经济增长实现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从逻辑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看,都显示并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良好走势。不仅今年经济增长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活力强的状态也会延续下去。

  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抓关键环节

  记者:天上不会掉馅饼。立足于打硬仗,经济建设需要切实抓好一些关键环节。您如何理解?

  范恒山:从不同维度看,我认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巩固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有几个环节很关键。

  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改善只有更优没有最优。当前优化营商环境要特别注重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法制。要以保护产权、履行契约、促进市场统一、维护平等交换、保护公平竞争为重点内容和基本导向,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采取建立责任机制等有力举措,实现及时执法、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二是健全信用体系和约束机制。坚持法制约束和教育引导相结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健全信用体系和约束机制,保障市场活动诚实守信、经济运行依规有序。三是优化服务。切实解决行政系统不规范干预问题,做到“有为不越位、及时不随意”;精准制定管理清单,实行最简管理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化交易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四是健全链条。加强营商链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和相关服务体系无缝连接配套的良好环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服务保障系统。五是降低负担。基于集聚高优要素和促进创新创造,比照国际先进标准和通行做法,着力减税降费,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难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第二,着力激发重点需求。在努力开拓多元化市场、提高外贸水平的同时,应全力拓展内需,强化内需在稳定经济增长、维护向好发展态势中的“压舱石”作用。要特别注重激发那些能量大、意义显的领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应作为拓展内需之重。一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重要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城市优势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带动高效的组织模式、良好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农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推动城乡间各类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搞活农村生产资源要素。二是统筹推进现代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推动现代信息手段和数字化工具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第三,加快补齐关键短板。短板既是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环节,又是推动经济稳健运行的潜在能量。应继续把补短板作为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特别要注重补齐三方面的短板。一是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能力和我国制度的特殊优势,建立强有力的攻坚体制和激励机制,尽快在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三是加强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力度。

  第四,有效运用创新力量。通过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一体改革和有机联动,促使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领域,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破解创新发展难题。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为基石,以优化市场信用环境为保障,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为手段,以健全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为纽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使企业家及其企业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

  尽管面对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是,“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要我们凝心聚力,踏实而富有创造地工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国经济发展必将一如既往地展现自身的光明前景,取得更加亮眼的成就。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