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3日电题: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建 “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中新社记者 刁海洋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北京市内布置了多个主题花坛迎接盛会。中新社记者 张兴龙 摄
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建、从遭受猜疑到广受认可、从试示范到遍地开花,过去6年,“一带一路”倡议以务实合作、开放包容、寻求共赢的姿态成为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国际公共产品。
本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预计将成为各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回顾过去近6年的发展历程,“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累累硕果。中国官方表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成功落地,给各国带去发展机遇。普通民众也有了明显的参与感、获得感。
今年3月,中意双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成为首个加入这一倡议的七国集团(G7)成员国。这让“一带一路”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成熟市场。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关合作理念和主张写入了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共商共建共享这一黄金法则得到广泛认同。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9)》所指,“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政治词语和最热门的时代话题。它不仅成为务实合作领域的重要议题,也逐渐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议题。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最新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还将促进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
梳理共建“一带一路”各参与方的表态可知,“一带一路”倡议普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全球化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国家意识到在当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无法独善其身,只能“抱团取暖”;二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基础性需求巨大,期待融入“地球村”;三是该倡议已经取得多项早期成果,一些示范项目持续令参与国获益,这对其他参与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在收获成果和赞誉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生事物在过去近6年中也时常遭遇各式误解和猜疑,其中不乏“债务陷阱论”及“地缘政治工具论”等论调。
对于“债务陷阱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应该厘清“债务与债务危机”的区别,充分认识“债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赵磊表示,评价一国是否因“一带一路”而陷入债务危机,首先要看该国债务占整体经济的比例,然后要看外债占全部债务的比例,还要看该国欠中国的债务占全部外债的比例。从这个逻辑出发,所谓的“债务陷阱论”实则站不住脚。
赵磊强调,中国在与他国共建“一带一路”时从来没有打过“债权换主权”的主意,中国提供的援助和贷款从未预设过条件,而是真正想帮助受援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从结果上看,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而陷入债务危机。相反,诸如老挝、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因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而走出了“不发展陷阱”。
谈及“地缘政治工具论”时,赵磊表示,这一论调实则是对当今时代的误读,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他说,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全球性发展问题,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仅靠一两个国家便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时代,需要各方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借力。顺应时代大势而生的“一带一路”倡议恰是一个能够解决时代问题的普惠方案。
在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一如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此外,它还包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以及观念上的联通。他认为,从长远的潜力和机遇观察“一带一路”,该倡议将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完)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