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藏线上写忠诚——记陆军青藏兵站部汽车兵

2019年04月14日 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 石晶

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我从小就想当兵,2004年如愿参军入伍了。”4月12日,记者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看到李海亮时,他正在部队蔬菜温棚里干活。入伍已经15年的李海亮现在是陆军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部队四级军士长。

  蹲在蔬菜大棚里,记者和李海亮聊了起来。他来自河北,担负着在业余时间种菜的任务。地里的油菜苗已经长出两片小芽。“在海拔2800米的地方种菜,与其说种菜还不如说是种植绿色和希望。”李海亮说。

  和记者在高海拔见到的大多数战士一样,李海亮的脸红彤彤的,手指甲凹凸不平,指甲翘起。

  就是这样一双双粗糙的手,筑起了青藏公路,守护着青藏公路。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藏族同胞一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历经艰险、排除万难,开始在世界屋脊上修建全长4360余千米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使得西藏人民用现代化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开创了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青藏公路东起青海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环境最苦的高原公路。全长1937千米,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重要通道,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没有修通前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运输任务,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李海亮在青藏线上驰骋了15年,技术过硬,胆大心细,每次出任务拉运的物资不同,但相同的是他每次都选择驾驶难度更大的重载车辆,就是想为战友减少一分危险。

  李海亮所在的陆军青藏兵站部某汽车运输部队60多年前就已率先进驻雪域高原。他们驻地的墙上写着,“和平年代是卫士、战争年代是战士。”

  海拔超过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高原汽车兵们常年驾驶汽车翻越。除了执行任务运送物资,汽车兵还要在堵车时帮助疏通道路,遇见任何社会车辆和人员有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施以援手,每一名战士救助人和社会车辆都不下几十次。

  在没有运输任务的日子里,检修车辆、温习修车技能成为一项重要任务。4月12日刚好是连队的车(炮)场日,车辆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军营,一辆辆军车列队排开,威严整齐。

  战士们告诉记者,张千千是大家学习的榜样。2018年底,青藏线连日大雪,气温骤降,坡陡路滑。五连带队车驾驶员张千千执行进藏运输任务,途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突感身体不适,他一边尽力控制着车速和方向,一边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连长胡志强说:“连长,我感觉呼吸困难。”此时,左边是一辆辆快速驶过的大货车,右边是2米多高的路基斜坡,稍有偏差,很可能车毁人亡。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千千强忍着难受,拼尽最后一点力量,将车稳稳地停靠在了路边。车安全停好后,张千千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昏迷了过去。后来,他被诊断为急性脑水肿。醒过来后,张千千对病床边陪护他的排长丁驰说的第一句话是:“排长,我的车停稳了吗?”

  巍巍昆仑,见证着青藏线汽车兵的忠诚。60多年来,已经有300多名解放军官兵长眠于雪原冻土之中,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名军人为建设和守护青藏线牺牲。如今,青藏线上的汽车兵们正以实际行动继续书写着忠诚与担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石晶)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