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可弯曲”混凝土给建筑物穿上抗震“软猬甲”

2019年04月02日 19:3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西安4月2日讯 (记者 张毅 通讯员 何汪维)3月3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式对外发布“高延性混凝土应用加固技术”。由该校土木工程学院邓明科教授团队研发出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是基于微观力学的设计原理,以水泥、石英砂等为基体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拉伸性能可达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称为“可弯曲”混凝土。可抵抗9度以上地震。

  “传统房屋砌完墙后,不要在墙体表面抹砂浆,只需抹上1.5厘米厚的高延性混凝土。即使达到汶川地震震中的强度,房屋也不会出现裂缝,更不会发生坍塌。”邓明科教授介绍说。

  该成果发布会期间,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远向现场嘉宾详细讲解了“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推广合作模式,并与来自云南、重庆、浙江、宁夏等省市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据了解,“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已形成由材料到结构、设计到施工、试验研究到工程应用的系列技术,获得60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0项,经业内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列为2018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陕西、云南、山西等全国10多个省市立项编制标准。成功应用于全国20多个省市包括唐韩休墓壁画整体加固搬迁、安徽毛坦厂中学加固以及云南和宁夏、云南等省市危旧房改造等500多个项目,覆盖危旧房改造、中小学宿舍加固、文物保护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未来,这项技术还将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等领域。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性能认定处处长高真表示,高延性混凝土能够提升城镇房屋建筑抗震防灾能力,它的推广及应用,将为如期实现党中央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中“住房安全有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在支持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进程中,依托膜分离技术成果转化案例,探索了基于团队控股的‘研究院+公司’成果转化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助推了高延性混凝土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刘晓君介绍说,2014年,在学校的支持下,邓明科教授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校友创建西安五和土木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高延性混凝土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成立,为高延性混凝土及其加固技术的系统研究搭建起了平台,走出了由试验研究、理论体系建立到工程应用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让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变成现实。2018年,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以技术成果投资入股五和土木,使其成为学校下属校办企业,实现了高校平台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从想法到研发,从产品到市场,邓明科一直在坚持不懈寻找打通“产学研用”之间壁垒的方法。2015年,他的团队入驻西安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后,他逐渐找到了答案。在环大学创新产业带,邓明科教授的创业团队享受到了量身定制的企业孵化、成长、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