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2019年03月07日 14: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康博 专栏 肖霄 专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常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在今年两会上带来的关于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的提案正与此有关。

  张连起在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间隙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应该看到,城市规模过大将带来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而通过数字技术支撑的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可以有效缓解和改善这一问题。张连起认为,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根据张连起介绍,我国目前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集群,这三个城市群在2015年以5.2%的国土面积集聚了23%的人口,创造39.4%的GDP,在规模上具备“世界级”城市级条件,但在一体化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公共交通、政务、医疗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服务在区域内无法顺畅兼容。

  张连起指出,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账户多数不兼容。省际之间的“信息孤岛”大量存在,导致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办理区域间的事项大都需要跑好几次,时间以月计,民众付出了巨大的办事成本。公共交通服务上,公交卡、地铁卡无法跨省跨地使用,导致重复购买、出行不便。这些“不兼容”的问题直接导致区域公共服务无法均等化。

  线下到线上连接不畅,无法线上证明“我是我”。不少地区和部门对于创新性技术仍存疑虑,例如“刷脸”技术已经非常安全,但还有不少地区和部门要求“面签”,以预防身份伪造的风险。该简未简,该放未放,成为人民群众的“痛点”。

  数据互通、技术相容存在区域性差异。长期以来,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分散、办事系统繁杂、事项标准不一、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一方面导致大量平台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另一方面未能综合利用各类数据的信息价值,难以在经济和政务决策中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强大辅助功能。

  为应对这些问题,张连起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衔接。

  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2022年底前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在此指导下,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衔接。强化标准规范,推进服务事项、办事流程、数据交换等方面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已建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协同共建,整体联动。同时将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工作绩效纳入考核范围,列入国务院重点督查事项。

  分步稳健实施,推进以点及面。从便民领域开始推进,打破地区之间数据、信息的壁垒,完成社保、医保、公积金等账户一体化管理,逐渐将应用部门扩展到工商、税务、征信等相对复杂的领域。推动公交、地铁、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的联网通用。通过区域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推动区域信息技术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社会服务的一体化。

  张连起表示,打造一体化示范区,探索数字化新路径。长三角地区已是中国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打造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区,必将创造新供给、谋求新动能。一是加快其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进一步释放长三角区域的数字经济活力;二是作为公共服务一体化先行先试地区,长三角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挥“技术+模式”对经济、政务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其他区域的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出一条数字化的发展路径。

  更多报道请见2019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