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姜洋:加快制定期货法 消除境外投资者顾虑

2019年03月07日 09: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马常艳 专栏)“建议加快制定期货法,推进期货市场法治化进程,消除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顾虑。”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3月6日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于鹤章/摄

  姜洋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独特功能,能够保障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意义重大。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土期货市场建设,因为要建立一个发达的期货市场、一个成功的国际性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往往意味着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对商品定价的影响力以及对规则制定权的影响力。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利用工业化进程中大宗商品大进大出的机会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建立了自已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尽管制造业中心已经转移到国外,但市场规则制定权却留在了本土,从而通过制定规则和推广理念极大地增强了本国的软实力,获得了随之而来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利益。相反,日本在本世纪初商品期货市场发展鼎盛时期,没有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加快对外开放,错失了建立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的良机。

  经过近三十年探索实践,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姜洋介绍,交易规模连续九年在全球商品期货市场名列前茅,上市商品期货品种已达51个,另外还有商品期权6个,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有效发挥,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土市场情况、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也指出,由于中国期货市场开放度不够,在本土还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定价中心来有效地汇聚信息、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参与全球定价,中国在国际贸易活动、全球资源配置中还缺乏话语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更带来对大宗商品的大规模需求,每年进口原油、各类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值3000多亿美元。

  姜洋认为,当前,中国应当抓住经济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因势利导,在制造业中心仍然在中国、大宗商品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的宝贵“窗口期”,聚集力量抓紧建设本土大宗商品国际定价中心,形成国际市场上的“中国价格”“中国规则”“中国声音”,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日本错失良机的前车之鉴提醒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此,姜洋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地将境外投资者“引进来”,将我国的规则“推出去”,掌握规则制定权和监管主动权。

  二是加快制定期货法,推进期货市场法治化进程,消除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交易的顾虑。

  三是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改革,强化人民币资产配置功能和储备作用,尽快上市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提供便利。

  四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大宗商品比如成品油、航空煤油等进行定价时,引入并逐步扩大上海原油期货价格所占份额,使成品油价格更能反映国内的供需情况,方便国内企业开展套期保值。

  更多报道请见2019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