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春走基层】“红眼高铁”列车长:穿梭高寒地区,更要提升“温度”!

2019年02月08日 20:16   来源:津云   

  G382终到北京南站23时38分,G374终到天津西站23时27分,这两趟车是北京南站、天津西站闭站前到达的最后一批列车。这两趟列车除了同样“早出晚归”外,还都是由天津客运段津秦车队同一个值乘组所值乘,焦震喆就是其中的一名列车长。

  列车长焦震喆

  之所以到站时间晚,是因为北京南或天津西发车到达哈尔滨西站后立折(即一趟列车运行至终点站后折返回程,或套跑其他车次),乘务组要一天走个来回。“一趟哈尔滨往返要14个小时左右,一个班连跑两趟。”焦震喆介绍着具体情况。他们一班两天,第一天早晨6点多出发,先值乘G373次天津西—哈尔滨西,到哈尔滨西折返回北京南,第二天早晨又是6点多出乘,从北京南出发,值乘G381次列车,返程后于夜里抵达天津西站。

  连续两趟的值乘,48小时里,乘务组几乎也就只能睡上10小时左右。而作为列车长的焦震喆,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出乘前班前预想,班前会重点工作布置,出乘中巡视检查,退乘时票据备品整理保存……焦震喆是一名退伍军人,2012年来到铁路上工作,曾在既有线普速列车、高铁列车担当乘务员,2016年在全段后备列车长竞聘中脱颖而出。

  “红眼高铁”(资料图)

  像这样的“红眼高铁”(指在夜间开行的高速列车),旅客虽然不像热门车次那么多,但是进入春运后,大量归心似箭的旅客仍会将这趟车“塞”得满满当当。春运期间,列车上经常出现一家老小欢乐归乡的气氛,他们喜笑颜开的面容,穿过了座椅与座椅间不大的缝隙,给寒夜里在高寒地区往返穿梭的列车平添了一份温馨和暖意。

  “想让别人心里暖暖的,自己就要先做一个‘有温度’的人。”焦震喆虽曾是一名军人,但性格中有几分腼腆、内秀,这也让他在值乘工作中做事细致、严谨。他说,值乘的这趟车属于“高寒列车”(即需要穿梭于高寒地区的列车),我们就要更加热情周到地为旅客服务,用优质的服务提升列车的“温度”。

  一次,在沈阳北站上车的一名旅客带着孩子,大包小包的很是费劲。焦震喆看到后,立即跑到扶梯处将孩子接过来,送到座位上。随口交谈中焦震喆得知,这位母亲要带孩子到北京看病,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在微信里还开通了“轻松筹”。焦震喆随即加了这位母亲的微信,提供了现金捐助,还将“轻松筹”的链接转发,发动班组人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尽一份力,让这位旅客感激不尽。

  服务老年旅客、找寻遗失物品、介绍最佳换乘方案、帮扶医疗救助、车票丢失……焦震喆介绍说,类似的各种问题在旅客身上可能只会偶尔地发生一次,但对于车上的乘务人员来说,真是司空见惯了。但即便遇到过多次类似情况,他们仍会认真对待旅客的每一次求助,想方设法帮助旅客圆满解决困难。对此,焦震喆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作为列车长的他,要做的就是积极营造班组团结和谐的氛围,调动起大家的主动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让旅客感受“温度”。

  值乘开往哈尔滨西的这趟线,除了运行时间长、两天连轴转外,还有运行区间温度变化非常大的特点。尤其在冬天,哈尔滨的气温一般都在零下30℃左右,这种极寒天气,对人的身体是极大的挑战。

  “没有想象中那么冷。”焦震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早已习惯了。军人出身的他,比其他人更能吃苦、更有耐力,他被选派到这条线来,也是由于自身具备这样的优点。

  津云新闻记者采访时正时值深冬,了解到焦震喆的脸、腿和脚都有了一些冻疮。但即便遇到再寒冷的天气,值乘标准也从未降低,作业流程丝毫不减。车站旅客放行前,焦震喆早已在站台到岗到位,全列往返巡视检查,热情地迎接旅客上车,“没事儿!这不是春运嘛。现在天儿冷,过完年,就暖了!”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