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塑政府改革样本

2019年01月27日 12: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记者 张斌)新年伊始,浙江一部地方法规的施行,再次强化了在该省推行已两年有余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上述地方法规,是中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其将“放管服”改革中推行的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商事登记相关便利制度、区域评估、标准地等7项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制度。

  联系此前,从2013年11月,浙江作为中国唯一试点省启动以权力清单为基础的“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到2014年7月,浙江率先全国部署“责任清单”工作,逐步形成“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总抓手,再到2016年,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度提出“最多跑一次”,浙江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转型的步伐不曾停歇。

  “结合以往浙江率先进行的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持续进行政府改革的产物。体现出的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怎样能更加高效,怎样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进行改良、改革,甚至是自身革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说。

  郁建兴回忆,2017年初,他在就“最多跑一次”进行调研时,改革并不像现在一片叫好,“在调研中,有些机关干部觉得,浙江经过长时期持续的改革,改的余地已经不多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效果不会很显著。”

  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拨开人们心中的困惑,守得云开见月明。

  “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一声令下,浙江以“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为重要抓手,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为重要支撑,以“聚焦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为重点领域,以“规范化标准化”为重要基础开始行动。

  如在“聚焦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为重点领域方面,浙江针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多、环节多、周期长的问题,推进企业投资便利化改革;针对市场准入领域“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针对群众日常生活中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化改革,推进“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经过近两年探索实践,目前,“刀刃向内”的浙江已梳理公布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主项1411项、子项3443项,基本包括群众和企业到行政机关办理的所有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除例外事项清单外,浙江省市县三级办事事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全覆盖。

  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报告》,中央深改办建议向全国复制推广浙江经验,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多跑一次”也写入其中。

  “最多跑一次”改革,自此成为浙江向全国输送的地方政府改革样本。

  “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018年11月28日,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如是评价这项改革推行两年来的历程。

  从不少干部最初认为“最多跑一次”不可能,到当下齐心合力为改革目标实现拼尽全力;从许多民众最初持观望态度,到如今浙江全省近95%的满意率,浙江用改革优化行政观念,为走好改革开放之路添加了新动能。

  “‘最多跑一次’改革增创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有很多选项,浙江抓住政府改革这个‘牛鼻子’,并以此撬动‘整头牛’的全面改革。这是这项改革的核心逻辑。”郁建兴说,目前随着改革进入2.0版本,关于部门职能协调、流程再造、信息共享等老大难问题,浙江正在快速推进解决中。

  最新施行的《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就是浙江自我加压的体现之一。

  “‘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中,浙江省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丰富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涵,这些好的经验做法有必要在立法层面进一步固化和升华,以更好地推动和保障全省的改革进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此前说。

  “以往,有些地方和部门仍有擅自设立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对‘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执行不够到位、重复收取材料等的现象。”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马剑平表示,随着《规定》对“商事登记”作了专章规定,将申请材料实行形式审查、多证合一等原先政策性、探索性的改革举措上升到了法规高度。

  持续完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仍在路上。(完)

(责任编辑:秦爽)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