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德阳中江县:大户细说种粮事

2018年12月04日 08: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刘 畅

  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粮仓。 顾朝辉摄

  “刘老板!刘老板快出来,有人来拉大米了……”“来啰!来啰!”循声望去,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玉兰瘦小精干,一路小跑绕过黄灿灿的谷堆。她招呼合作社员工把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大米搬到小车上,又挥手将小车送出了大门。站在大门前,她向记者挥挥手:“一起去田坎上走走吧!”

  走出大门,1000多亩稻田平整而宽阔,笔直的水泥路直通专业合作社,零零星星地能看到几位村民在田间劳作。“2011年,我承包了600亩土地开始种水稻。一步步走过来,生意虽有起有落,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从多宝村到永太镇,很多人加入了我的‘种粮大军’,我们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见证人。”刘玉兰打开了话匣子。

  2011年,原本经营着一家农机维修小店的刘玉兰转行承包土地种水稻。7年来的辛苦事道不尽,但乐观的刘玉兰更愿意和记者聊喜事乐事。

  首先,政策“红包”发不停。刘玉兰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中江县开始推进小农水项目,自己的土地也直接受益。“以前水利基础设施不到位,不是旱就是涝,插秧时最是恼火,靠人工忙不过来,机器又总是陷到土里。”

  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所在地行政村作为建设业主,组织村民参与小农水项目建设和管理,项目资金还可以作为奖励资金,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其次,借“他村之力”解用工难题。“用工难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刘玉兰告诉记者,从最初能请到三四十位村民帮忙种地到现在仅能请到八九个人,一方面是因为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另一方面是机械化解放了人力。

  对此,刘玉兰从去年开始联系临近的石羊村、高坝村、富平村,以村集体为单位,为当地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技术指导,把各个村撂荒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村里的农民就近务工,按照我们的标准种地,我们再以市价统一收购。”现在,刘玉兰“管辖”范围内的土地一共有3000余亩。“这样一来,粮食的产量、质量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保证。”刘玉兰告诉记者。

  刘玉兰的种粮故事是中江县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缩影。

  中江是产粮大县和油料生产大县,全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199万亩、油料39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06万亩。当地通过龙头带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稳定粮油产能的同时,带动了更多农户致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