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一个卡通形象能融2亿元?知识产权在北京竟然这么值钱!

2018年11月07日 13:1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7日讯(记者佘颖)“谁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不值钱?北京大业传媒集团以自主创作的卡通“洛宝贝”标识形象著作权为租赁标的物,从文化租赁获得了2亿元的融资支持。”在11月6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北京市交易团的“高端对话”活动现场,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蓝陶勇讲述的一个案例引起了与会嘉宾关注。

  这笔资金极大地缓解了大业传媒因银行大规模抽贷造成的流动性压力,公司得以陆续制作推出《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第四季和《创意中国》等现象级综艺节目,原创动画《洛宝贝》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这就是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创推出的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一批文化企业得以快速成长,但由于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大都“轻资产、重创意、规模小”,核心资源主要是无形资产,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方式获得支持,普遍面临融资窘境。尽管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无形资产质押”信贷产品,但业务规模较小,对文化企业支持有限。

  为促进知识产权价值转化,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政策层频频发力。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宣部和财政部组织发布了《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对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做出有效规范;银保监会设立普惠金融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知识产权局推出多项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

  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推开的。2015年9月,在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财政部文化司、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北京市商委、北京市文资办、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和和顺义区区委宣传部在全国首创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并将其列入《实施方案》,明确在文化教育服务领域“试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文化资产的融资租赁”,即以文化企业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文化资产为租赁标的物,以售后回租的形式向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为此,2014年北京市授权成立了文化租赁有限公司,这也是北京市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文化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25.7亿元,资产总额超过120亿元。公司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等机构发起设立,吸引了来自于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和中东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投资。

  为做好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文化租赁针对性地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项目逾期率始终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依法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并依法开展确权和转让;本着普惠金融的理念,推出了费率较基准利率下浮5%的优惠产品,对企业500万元以下的融资,在无形资产标的物以外,原则上不再要求其他强增信措施,高度契合了中小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受到了它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小文化企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融资通路。近两年,公司新增的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项目中,中小项目占比超过75%,民营企业项目比例为92%,远高于一般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

  通过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文化企业创造出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不但可直接用于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还被赋予了与飞机、轮船等有形动产同等的价值,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融资支持;文化租赁作为出租人,还先后发行了三期以无形资产融资租赁应收债权为内容的ABS产品,发行总额超过20亿元。

  由此,知识产权得到了使用价值、流通价值和资本市场价值的三重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的效用和价值被多倍放大,较之国外现有的知识产权信托融资、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等,体现出了更高的保护利用水平,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开发、登记和利用的积极性,是我国尊重智慧成果价值、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现。

  三年多来,文化租赁有限公司已通过无形资产融资租赁直接支持文化企业400余家,融资金额超过80亿元。这些资金支持或是“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文化产品的提质增效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显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