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锐评】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世界将再次刮目相看

2018年10月26日 09:35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省表示,中国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背景下,习近平这次考察调研活动和表态,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有力的信号,这就是:越是环境复杂,中国越是有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加速调整国际秩序和经济格局,各国都在推动变革创新,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社会也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升级,正给世界带来更多风险,也使中国经济承受着下行压力。

  如何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主席这次考察广东时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即便我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要在继续走下去中加以解决、加以克服。”为此,他表示,中国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那么,如何在复杂形势下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呢?从习近平主席这次广东调研行程与讲话来看,至少有四大着力点。

  首先,中国将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建设。从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到2035年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人们既看到,中国目前已进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前20名,近日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更是以400多项专利印证了“中国创新”的真功夫,也看到,中国在航空发动机、芯片等领域依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在这次赴广东考察调研中,习近平特别鼓励企业科技人员,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自主创新”将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所在。

  其次,中国制造业将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尽管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并在2010年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当前,人类正经历一场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习近平这次到广东调研,不仅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也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显然为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提质升级指明了方向,也给外商在华投资合作提供了方向。

  第三,通过建设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国开放新高地。从举办经济特区到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40年来中国与世界越走越近。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先后批准设立了1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新阵地。同时,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中国正在打造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意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和创新高地。在广东调研时,习近平要求当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它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很显然,自贸试验区和大湾区建设,将成为中国拥抱世界的最开放前沿。

  第四,中国将更注重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去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这个矛盾?就是要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来促进各地区发展得更加平衡。在广东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习近平专程到还有脱贫攻坚任务的清远调研,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求它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必须重视和解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答案。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拥抱世界、与世界合作共赢的40年。据世界银行测算,2017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5.3%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左右。波兰华沙大学欧洲中心主任博尔丁·波拉切克评价说,“中国改革开放为人类发展贡献了重要经验和财富,对全世界尤其是正在探索发展路径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赴广东调研所释放的信息,再次向世界表明,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就是中国给予世界最确定的答案,未来的中国一定能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国际锐评评论员)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