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姚敏

2018年09月20日 09: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自从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试车成功,神华宁煤名气越来越大,其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集团副总经理姚敏也越来越成为多家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别总追着采访我,你们所了解到的创新成果是神宁人拼命干出来的,那是集体奋斗的结果,至于我仅仅算得上一个工匠而已!”53岁的姚敏一脸坦诚。 

  好一个低调的“工匠”!十五年,姚敏亲自主持和组织了8个大型煤制油化工项目建设与运营,完成投资近千亿元,建成了一个全球领先、国内最大的现代煤制油化工基地,使一个传统煤炭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专注、细致、敬业是他长年坚守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敢于担当、善于创新,能担大任、干大——这是宁夏60大庆前夕记者采访后对姚敏的最深印象。

  勇于挑战世界顶尖技术,在巨人肩上跳舞。从这个层面上讲,姚敏不是简单的“工匠”,而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沉迷”基层起步 

  一条黄河东流向海洋,两座山间那是鱼米乡……每每听到这首《宁夏是个好地方》,我总想低声哼唱几句。宁夏地域狭小,经济欠发达,可在那黄河流淌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姚敏对记者说。

  我出生在黄河岸边宁夏灵武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退休前在当地地方任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当乡长的日子。全乡几百户人家几千号人,父亲做什么事无巨细,乡里村外口碑很好。小时候记得家里进进出出的总有村民找他。“人家找咱说明信任咱,怎么也得把村民的事情办好”,父亲总是这么说。我性格直率倔强的秉性该是随了母亲。“家里三个女娃,就你这么一个男娃。长子就得有长子的样儿,以后长大了走都哪里不能说慌,要讲诚信,做事要认真…… ”母亲对我管得特别严,很早就让我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1983年,我考上西安矿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入了党,还是系团总支副书记。1987年毕业。当时同学都愿意留在大城市,我却想把所学知识用到改造落后的家乡。在分配到原灵武矿务局后,那时大学生很少,矿务局想留我到机关,我主动要求到一线去锻炼。几经周折,我来到磁窑堡煤矿机电科,当上一名电器技术员。管高压班和井下电钳班。这可是个好活儿!三年间我整天挎着电工工具井上井下地跑,与工人同吃同劳动,工人们大事小情都愿意找我,不好意思地说,我好像找到了父亲当乡长时的感觉。

  

  有一个小插曲至今令我记忆犹新。1990年的一天,灵新煤矿井下出现接地故障造成中央变电所停电,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会造成井下水泵房水位上升问题,会造成井底淹没引发大事故。矿务局一位主管基建的副局长焦急万分,马上从矿务局下属各煤矿组织抢险救援,谁能行?“我来试一试!”那时25岁的我想都没想,就主动请缨。赶到现场1小时多一点,安全排除故障。第二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回原灵武矿务局当工程师,第二年矿务局又送我去自治区党校青干班学习。之后的几年,先后被调任原灵武矿务局动力处和水电公司任总工程师,直至1997年5月任灵武矿务局水电公司经理,32岁的我已是正处级了。

  姚敏见记者只记不问:“是不是太琐碎了?其实直到2015年被调到集团总部,在基层工作摔打整整18年,我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哪里是?!若您没有几年基层摸爬滚打的锻炼,机遇来了您也难能崭露头角。不是吗?

  打造科技“黄埔” 

  宁夏虽然是富煤省区,但地处祖国西北腹地不利的区位、欠发达的区情,加上处在周边富煤省区包围之中,制约着宁夏煤炭产业长期走一条挖煤、卖煤的粗放性发展道路。发展煤制油化工,既是企业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无疑是国家发展接替能源的最佳路径。

  从2004年负责筹建宁夏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即25万吨/年煤制甲醇项目到担任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总指挥,神宁人将建设创新型国际级企业的重担压在了姚敏的肩上。

  外界人眼中,有煤、有钱就能干煤制油。自从与神华集团联姻成功,神宁前两个条件似乎都具备,只欠“东风”,人呢?谁来干?由于煤制油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世界顶尖技术,因此技术人才队伍成为首当其冲的关键条件。

  “没有技术,没有人才,你们这些靠挖煤为生的人,想建煤化工基地简直就是白日做梦!”15年前,一位长者的话深深刺痛了姚敏的心。“集团决策了,将这个责任交给我了,压力再大,也要确保项目建成功!”姚敏暗下决心。

  理想远大,现实残酷。姚敏牵头拉起的5个人组成甲醇筹建组,竟没有一个是学化工的。 一张白纸能否画出美丽的蓝图?一双脚,一个公文包,一个手提电脑本,外加一颗赤诚的心。姚敏他们从东走到西,从南跑到北:“来我们这里吧!宁东煤化工基地建设是成就人生价值的大平台、大事业,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一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变成现实的!”

  北京燕山石化的老专家刘志芳来了,湖北中化六建公司的总工程师梅占奎来了,九江石化总工程师钱效南来了,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生产运行处处长杨加义、王治泉来了……

  姚敏他们求贤若渴,思贤若疯。走出去,请进来,再走出去,再请进来!神宁集团在国内各地举办专业人才招聘会;与西安交大、中科院化学所等建立人才合作伙伴关系,与齐鲁石化、陕西渭化等企业,建立培养人才协议。

  “这里是个大家庭,姚敏他们把我们当宝贝,虽然年纪大了可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钱效南说话有板有眼。“细腻入微的关照,真金白银的激励,在姚敏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精神,他给予我们的那种人文情怀,让我们找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感觉”,女专家刘志芳快言快语。

  这其间,姚敏与梅占奎的友谊已被传为佳话。梅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化六建从技术员干到总工程师,是国内著名的大型设备安装和吊装专家。最初请梅老来神宁讲课,当时他说退休后已接到一家大企业的聘书,姚敏哪里能甘心?一次又一次去北京登门拜访,给老爷子讲攻克煤制油国际顶尖技术的国际意义,讲神华宁煤的发展前景,谈好把梅老老伴和儿子、儿媳均调到宁夏……梅占奎被感动了,他不仅来到宁夏,来到神宁煤制油大会战基地,老爷子为煤制油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如今谈到那一桩桩一件件,姚敏总是很动感情。梅老血糖达到15还坚持在工地上不休息;2015年元月梅老感到不舒服,结果到宁医大附属医院一检查,已是肺癌晚期。老人家工作的节奏还是没有慢下来。临终前梅老拉着姚敏的手说:“要是让我再活500天,就能看到煤制油项目试车了……”老人故去,姚敏含泪提写挽联:“老骥伏枥献宁东,鞠躬尽瘁魂犹在!”

  是事业魅力的吸引,更是人文情怀的感召。精英越聚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姚敏告诉记者,目前神华宁煤集团科技创新人才从最初的3个发展到103个,创新小组从18个发展到500多个,成员发展到万余人。几年来,姚敏亲手打造的这支科技“黄埔”累计申请专利49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0项……

  问鼎顶尖技术 

  煤有了,钱有了,人齐了,拼命干能否干成,取决于突破技术瓶颈。“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我们神宁人决意站在巨人肩上跳舞!”姚敏喝了一口茶。

  追溯煤制油业历史,开启于南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了摆脱殖民统治南非的萨索尔公司便掌握了煤制油技术,二战时期其试验室技术转入德国,五十年代之后美国尝试工业化运用。

  姚敏放缓语速。搞煤制油项目,首先要拿下世界顶尖的煤化工技术。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煤基甲醇、煤基烯烃以及煤炭的液化、气化、油品合成等37项科研课题。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姚敏他们要实现将南非、德国试验室多项技术放大几十倍在全世界范围内首个工业化运用。没有成型的经验可循,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依。不干、不攻关哪行,现代煤化工投资巨大,每个项目的成功与否都事关神宁几万职工家属的生存。

  干,拼命干!何止是白加黑,和5+2,神宁人还发明一种叫“吃3睡5干16”。超负荷,神宁人在挑战极限。为了争时间、抢速度,姚敏和同事们昼夜奔波在项目建设现场,经常是一两个月回不了家,半个月洗不上一次澡。酷热夏季,他经常在30多摄氏度的帐篷里连续研究方案七八个小时;寒冷的冬日,他亲自冒着刺骨的寒风到会战工地检查工程进度和调试设备。2006年5月,姚敏意外摔伤了髋关节。为了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术后45天姚敏便坐着轮椅回到工地现场。2007年项目试车中,为解决气化炉辐射废锅频繁结焦的问题,姚敏拄着单拐每天往返几次爬上相当于14层楼房高的气化框架……

  然而姚敏深深地懂得,科技是理性的,顶尖技术是硬碰硬的东西,仅仅凭借“拼命三郎”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拿下无数个国内第一,若干个世界首个,神宁集团确定八字原则: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一个思路,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推进。

  搞煤制油需要的是非同寻常的引进,非同寻常的消化,非同寻常的创新!就说引进技术这一环节,南非方面非常强势,输出技术整个工艺流程都是“黑包”形式,皮毛东西具体告知,关键工艺绝对保密。煤制油的工业流程是怎样的呢? 煤制油总工程师刘旭军介绍说,将煤磨成粉末——合成气——净化气——油品合成——油品加工(柴油、石脑油及一系列副产品)。整个流程的核心技术是气化技术和费托合成技术。掌握这两项技术,不仅要实现多项国际顶尖煤化工技术的放大几十倍地工业化应用,且仅28台气化炉,还需要完成293个超大设备、9000多个国产化设备安装。曾任煤制油项目副总指挥的刘万洲重复两次:“因此说煤制油项目的科技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在宁夏建设煤制油示范基地,一方面是打造国家级煤化工战略基地,另一方面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谈到技术突破,姚敏感慨太多太多。万事开头难!我们技术突破小试牛刀第一次成功是50万吨煤基烯烃项目。 当时国内同行业许多人质疑,宁夏那么小个地方,那么个传统企业,那么几个人、几个设备,能生产出国际顶级品质的聚丙烯?难,当时我们真难! 几十次失败,上百次失败。拿我们技术人员的话说,就是“点不上火(一点火就把水冷壁烧穿了),投不进煤,挂不上渣,除不了灰。”迷茫万分的情况下,我们一咬牙,改变老外的图纸和操作流程,即变“压差进料”为“流量控制”。按此思路实施多项技术调整后,一切发生历史性逆转。50万吨煤基烯烃项目于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气化投料一次性成功,2011年4月产出终端合格聚烯烃产品。

  谈到科技创新,姚敏要讲的故事太多太多。 就拿50万吨煤基烯烃项目这一项目来说,我们前前后后做了100多项技术创新!比如说,这个项目中有个DME反应器技术环节,按德国技术专家的工艺流程操作,每次投料时温度总是控制不好,怎么调试也进行不下去。我们提出尝试别的方法,德国专家既傲慢又固执,认为若不按他们技术路线走,他们就转身走人。我们白天跟他们磨,夜里自己大胆创新研发,终于有一天德国专家看到“还是中国人的方法好”时,再也不牛气轰轰的了!

  谈到“神宁炉”,姚敏便要滔滔不绝。煤气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随着煤化工项目的大型化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国内外煤气化技术状况,从经济、安全、稳定、高效的角度,亟需开发2000吨级以上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为了突破煤气化关键技术瓶颈,姚敏带领科研团队总结全球已有煤气化技术的优缺点,以多煤种理化特性为基础,自主研发了日处理量2000-3000吨单喷嘴干煤粉加压气化成套技术(“神宁炉”),攻克了投煤量小、投资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低、烧嘴寿命短、煤种适应性差等难题,在3000吨级单喷嘴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领域填补了国际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技术在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成功应用28台,节省投资30亿元;对外技术许可23台,其中美国2台,获利4亿元。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被国家能源局定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清洁高效利用重点推广技术。

  十年磨一剑!当今世界,谁掌握先进技术,谁有话语权;谁拥有创新科技,谁才能最牛。姚敏率领神宁人做到了!——首创了400万吨/年高温浆态床中温费托合成及油品加工成套技术,攻克了大型高温浆态床反应器设计、制造和工程技术难题——成功地完成了GSP(干煤粉气化技术)和MTP(甲醇制丙烯技术 )全球首次工业化应用,其中单项工程近万个;——投资178亿元的年产50万吨煤基烯烃项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作为全球最大的煤制丙烯项目,涵盖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完成烯烃项目技改5200项,多套装置实现世界首次工业化运行; ——攻克了世界级装置规模、套数、系列、公用工程配置上的优化集成难关,打破传统的规模装置工程化限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十年磨一剑!作为我国煤制油化工产业的领军人物,姚敏扎根宁东20余年,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胆魄,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先后主持和组织了8个大型现代煤制油化工项目建设与运营,并针对煤制油化工部分关键技术、装备、材料国外垄断状况和工业化、大型化难题,在大型煤气化技术研发及甲醇制丙烯、煤炭间接液化等核心技术工程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空白,奠定了我国在煤炭清洁转化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煤田”变“油田”,几代人的能源化工梦在这里变成了现实,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由沉寂千年的戈壁荒原成为我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60年一甲子。在宁夏沧桑巨变花甲盛典来临的前夕,姚敏这位“大国工匠”又在谋划什么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凌)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