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别用贴牌式报道“成就”袁隆平

2018年08月17日 07:15   来源:科技日报   俞慧友

  “‘自带流量’的袁隆平逐渐成为了部分媒体的‘消费品’。为博眼球,一些非袁隆平成果也被部分媒体归为袁隆平团队,闹出不少的乌龙。日积月累,他的成就被过度夸大,他的光芒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近日,一篇发表于某公号的文章火了。文中列举了一众中外水稻界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同时“有理有据”地“证明”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水稻发展的贡献仅为“沧海一粟”,委婉指责袁隆平“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在中国恐怕无人不晓,在全世界也是“超级明星脸”。突然出现一篇如此洋洋洒洒的讨伐文,令老百姓震惊,舆论哗然。

  抛开文章中观点与结论对错不说,有两个问题值得思索: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位“自带流量”的科学家?袁隆平“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一说又从何而来?

  成就袁隆平的,首先当然是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这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而袁隆平团队攻克的,是与老百姓密切联系的粮食难题,也因此收获了老百姓的爱戴。

  媒体的热捧为袁隆平带来了更多“流量”,但这也招致某些反感。最近走红的公号文章大概就是一个例子。

  在媒体看来,有丰厚成果、众多粉丝、政府高度关注的袁隆平具备极高的“新闻性”。事实证明,袁隆平也的确十分“给力”,但凡关于他的报道,总能收获不错的点击率。随着人气不断积聚,“自带流量”的袁隆平逐渐成为了部分媒体的“消费品”。为博眼球,一些非袁隆平成果也被部分媒体归在袁隆平名下,闹出不少的乌龙。比如,袁隆平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禾下乘凉梦”。近期,他的这个梦想被中科院亚热带所的一位科研人员实现了,初步种出高达1.8米的巨型稻。这一成果被曝光后,被少数未实地采访的媒体,直接“贴牌”给了袁隆平。

  袁隆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乐于邀功。在无数次与媒体面对面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只是众多水稻科研工作者中的一位,成果是全国科技工作者大协作的结果。不过,这些话经常被媒体“选择性忽略”,媒体只记住了袁隆平计算出的产量、推广的面积等关键词。

  日积月累,袁隆平被“集成”了不少科研成果,其成就被过度夸大,他的光芒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让人们看到更真实的袁隆平和更多水稻研究人员的工作,这大概是近日那篇公号文章的写作初衷。这篇文章集中梳理报道了水稻界科学家成就,希望让人们记住“给我们米饭吃”的每一位默默无闻但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本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大好事。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梳理了众多科学家成就,却未给予袁隆平公正的评价。

  其实,如果媒体对于袁隆平的报道更关注人物及其科研成果本身,而并非利用其光环“蹭流量”,或许不会产生袁隆平“掩盖”其他科学家光芒的错觉,也不至于产生对袁隆平的诸多误解。因此,在呼吁给予袁隆平公正评价的同时,媒体不妨也扎牢新闻客观性的篱笆,客观报道袁隆平及其他水稻科学家的成就。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