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走进恩格贝:敢叫沙漠变绿洲

2018年08月09日 07: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高伟

  一排排树林纵横交错,成“田”字形环绕着一片片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土地,田里的早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7月下旬,正值盛夏,库布其沙漠里难得飘起了蒙蒙细雨,驾车穿行在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周边的景象如同南国的“天然氧吧”,空气里弥漫着雨水打湿草木后的独特气息。

  一群外地来的青年学生仍然冒雨在林间的小路上拉练,全然不顾被汗水、雨水打湿了头发和衣服。在树林和沙漠接壤的地带,可以看到一排房车营地,以及各式的沙漠越野车辆。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总面积约30万亩,北靠黄河,居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金三角”域内。

  在蒙古语里,有着平安、吉祥之意的“恩格贝”,曾几何时,一度风沙蔽日,不见人烟。良田被沙漠吞噬,上百户的农户们为了生存相继搬离这片不毛之地,到上世纪70年代,仅留下了四户人家。

  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为了解决沙区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40多年来,一代代人在这里续写着“敢叫沙漠变绿洲”的神话。

  1989年,恩格贝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时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常务副总裁的王明海带领他的团队来到了恩格贝,12万元承包了30万亩沙漠,种草养山羊,生产“软黄金”,开始了“改沙造田”之梦。王明海带头植树播绿、筑坝拦洪、淤沙造田……几十年如一日,成了恩格贝第一代开拓荒沙建绿洲的楷模和英雄。

  1990年,一位充满愚公精神的日本老人——远山正瑛,在83岁高龄来到恩格贝,参与到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的队伍当中。

  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陆续来恩格贝考察,更多的志愿者来恩格贝植树……如今在恩格贝,可以看到有中国人寿的青年林、国家税务的中国税务林、中组部的青年林、全国铁路系统各部门的青年林,还有夕阳红林、延安精神林以及许多个人捐赠建设的林区。

  在恩格贝绿荫拥抱下的半月湖岸边,矗立着一面用数以万计鹅卵石砌成的绿墙,上面的石头上铭刻着一个个名字,这是中国30多个省市和国外人士到恩格贝植绿者的姓名。

  如今,恩格贝这片“死亡之海”已然成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漠绿洲,正在从治理沙漠向科学合理利用沙漠转身,开始向沙漠要效益。

  在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内,技术人员刘雪芹向记者介绍她们的研究成果,“这些挂在枝头的绿色果实是猕猴桃番茄,光看颜色大家可能认为它还没有成熟,实际上已经完全成熟了。因为无论是外形还是果肉都与猕猴桃相似,因此得名猕猴桃番茄。”

  刘雪芹介绍说,根据试种情况,一亩地大棚猕猴桃番茄能产近一万斤的果实,一年可以两茬。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种一亩大棚的猕猴桃番茄,一年纯收入能达五万元左右。“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今年将要扩大种植面积,并将向周边农牧民推广,带动农牧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尊重科学,利用沙漠,在生态建设的新阶段秉承了发展沙产业治理沙漠理念,以“变干旱不毛之地为沃土”为新任务和新目标,努力运用沙产业所倡导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理念推进沙漠绿洲建设。

  尤其是,恩格贝充沛的阳光、地域辽阔的绿洲,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也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福地。除了推动“沙产业、新能源”的试验示范,恩格贝正在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游客来到恩格贝,不仅可以观赏多年来的治沙成果;还可以参观沙漠峡谷、珍禽动物园;体验大型沙地车、骆驼、滑沙等沙地游玩项目;畅游沙漠科学馆;领略沙漠科学漫长画卷。

  今年暑期,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再次迎来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他们通过在恩格贝的游学活动,走进沙漠,认知沙漠化的危害和沙漠中的宝贵资源,了解世界荒漠化治理的案例;走进沙漠农业示范基地,了解航天育种引种植物。在这里,这些青少年进一步感受自然,并感恩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生态发展,恩格贝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通过多措并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让“生态”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