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融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018年06月29日 16:3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记者祝惠春)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2018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22个领域推出新一轮开放措施。其中包括金融领域,取消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格局和速度在意料之中。按照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前期人民银行联合多部委对外资持股金融机构的比例宣布放宽。比如,推动证券行业放开股比限制相关政策已经落地,目前已有3家外资机构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申请材料,还有不少外资机构正在积极接洽。银行业开放方面,6月初,《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让境外金融机构更多享受国民待遇。这次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是正式通过整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清单形式确认。

  一家外资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开放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资持股比例至51%,“得到大股东的权利之后,会计方面可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我们真的可以作为主人公一样,把外资行制度带进来,我们翘首以盼。”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杨坚认为,逐步取消金融行业对外资所有权比例的限制,是中国金融深入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必须采取的步骤。一方面,这意味着对中国金融监管挑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可能的一些新的风险,但是,另一方面,这也能够有助于倒逼推动中国金融业真正进一步走向国际,做大做强,提高效益。总之,这是中国进一步成为世界经济和金融强国所必需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从中国加入WTO的经验看,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行业和领域,大都发展较好、竞争力不断增强。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对于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大有裨益。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外资就可以绝对控股,这就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迈向国际化。这也意味着国家需要更多的通过法律、监管以及市场来施加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对于经济管理和金融监管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央行行长易纲多次谈及金融对外开放强调,“金融开放绝不意味着国门大开、一放了之。在开放过程中,一要加强金融监管;二要坚持持牌经营。”

  金融业扩大开放步伐加快,市场的反应总体正面积极,但也有一种观点担忧扩大开放会带来银行业外资化。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金融开放不会造成国内银行的外资化。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经跃居世界首位。2017年世界前一千家大银行中,中国上榜银行达到126家,较13年前上榜银行增加了110家,四大国有银行排名稳居前十。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来自于规模与质量的结合。迄今为止,发达国家的先进商业银行可能仍有质量上的优势,但却已没有了规模上的优势。难以想象的是,外资机构不具有压倒性的资本优势就能使一国银行业“外资化”。当然,未来不排除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被外资控股的可能性。鉴于中资商业银行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未来一个时期,外资银行以其较弱的资本实力要获得整个中国银行业或是国有大型银行的控制权,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性。市场上若有更多一些具有外资色彩的中小银行,可能会较好地发挥“鲶鱼效应”,有助于促进中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改善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推动银行业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中国银行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业开放,还利好资本市场。比如保险资金,是当之无愧的机构投资者。随着保险市场的开放,将有包括外资在内大量更多元的保险资金进入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一种不可小视的力量。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表示,此次进一步开放人身险市场。长期寿险资金侧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这有利于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