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院长名家谈]《共产党宣言》的这句话大有深意

2018年04月27日 2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田鹏颖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有若干,但是其中“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思想非常容易被忽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里大有深意!

  《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长期低潮的考验。1848年欧洲革命和六月起义失败,1852年发生科伦共产党人惨案,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等,这一系列实践上的“重创”导致科学社会主义备遭质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马克思发表了1872年德文版序言,透过世界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站在了世界历史制高点。序言里面坚定地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正因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虽然《宣言》曾经多次再版,但他们始终没有对《宣言》内容作任何修改,而是先后写下了7篇序言,不断地对《宣言》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不断地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工人运动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概括和介绍。

  裁缝工人弗里德里希·列斯纳曾经见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他回忆说:在1847年11月底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当时还很年轻,约摸28岁到30岁之间。他发表的演说简洁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他绝不浪费笔墨,一字一句都有深刻的涵义,都是整个论据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感到马克思是成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

  一百多年后在距欧洲海天之遥的世界东方,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社会主义从传统单一发展模式转向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实现形式。正是“一般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引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西方鼓噪“历史终结论”时走出了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不是理论本身,而是理论超越和理论创新的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也不是历史事实本身,而是“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双向互动,这是中国创造前无古人伟业的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同17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中的“告诫”与“教诲”,在话语体系上何其相似,在思想方法上如出一辙。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实,17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并不遥远!它有效解释了为什么“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为什么中国道路——一条在挑战中不断成功淬火的道路,在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世人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反复打量,而如今那些曾以悲观性视角遥望东方、以偏见式质疑和唱衰中国的西方人,不得不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审视中国。这是因为170年前,马克思就极其智慧地把探索现代化奥秘的钥匙交给了我们,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到了创造性运用,充分展现了人类方法之至美。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炬鹏)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