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科院发布报告:我国每年浪费的食物能养活3000万人

2018年03月28日 10:1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8日讯 (记者 杜铭)“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科院地理所王灵恩博士介绍了他们这项长达5年的研究成果。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食物浪费现象惊人,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代表卢思骋在会上发出警告,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就超出了可持续供给的能力;到2012 年, 人类每年要消耗相当于地球生态承载力1.6倍的自然资源,“这意味着我们现在消耗了1.6个地球。”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物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曾一度只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农药、化肥、化石能源、淡水和土地等。全球现有的农业生产使用了70%的淡水资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产生了20%的温室气体排放。”卢思骋说,这带来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即使这样生产出来的食物依然在餐桌上面被大量浪费。

  中国的食物浪费现象也不容乐观。中科院地理所所长葛全胜介绍,为了减轻食物浪费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作为我国系统开展粮食浪费研究的开拓者,该所成升魁研究员申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重点研究项目。该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以及背后的影响,告诉我们该如何行动,唤醒更多人对食物浪费的认识。”

  从2012年起,成升魁带领团队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馆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调研发现,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

  “越是大型餐馆,人们点菜越多,人均食物浪费量也越是惊人;一些小餐馆尤其是快餐的浪费量是非常小的。”王灵恩说,从浪费食物的结构来看,蔬菜类食物的浪费比例最高,水果和奶类是比较低的,这是由于价格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调研还发现,不同群体、不同场合下的食物浪费具有明显特征。如游客的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103克,高于当地居民;朋友聚餐和公共消费的食物浪费量也相对较高,“这是由于人们好面子或其他目的导致的保护性消费。”王灵恩说。

  中科院成升魁团队的这项研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消费者、行业组织、餐饮企业等多部门主体开始思考该如何行动起来,切实减少食物浪费。“我们仅仅认识到‘粒粒皆辛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应对挑战。”世界自然基金会市场项目主任金钟浩说。

  例如,报告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盒饭被扔掉了,原因有很多,包括口味不佳、油盐偏重、品种单一以及学生不爱吃等。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阳表示,一方面,餐饮业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根据个人身体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学生营养配餐;另一方面,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膳食观念,从供需两侧发力,减少校园餐食浪费。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认为,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运动少,过量饮食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减少食物浪费也可以从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开始。“中央控制三公消费后,鱼翅消费量降低了70%。把减少食物浪费同中央政策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关注,就会事半功倍。”王石说。

  与会各方还筹备发起“中国减少食物浪费联盟”,并讨论了联盟成立时间、活动形式、定位目标、行动框架等具体事宜。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