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刘月宁委员:建立专项基金支持音乐“走进”一带一路

2018年03月16日 15: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证券日报记者 刘琪 专栏“伴随着国家的强盛,中国文化已经从‘走出去’进入到‘走进去’的时候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月宁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独家采访时呼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在国际交流中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播专家、团队。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月宁 刘月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琪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了解中国,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刘月宁指出,音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外交和政治达不到的效果,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语言却可以达到。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共通特性,音乐成为中国文化“走进去”的最佳传播方式。

  为了推动音乐文化“走进去”,中央音乐学院也做了许多的努力工作。刘月宁介绍,2013年以来,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共建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启动运行,中英双语系列教材《中国音乐轻松学》在全球发行,与美国巴德文理学院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学位项目合作等。去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音乐教育联盟,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急需人才,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促进沿线国家音乐院校的教学合作,加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音乐研究等。

  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中,刘月宁强烈感受到,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获得外部的认同,赢得喝彩,就要从简单的“走出去”到深入地“走进去”。她指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新时代,努力创作有格调、鼓舞人心、充满正能量的艺术作品,反映时代心声;二是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的机构,畅通持续传播渠道,使优秀作品更多地惠及中外民众;三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探索教学、展示和研究为一体,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传播新模式。

  “从浅层次的‘走出去’到深层次的‘走进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国家层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合力,缺乏整体统筹,也没有长远规划和持续资金支持”,刘月宁对记者说道。因此,她建议,“在教育部体卫艺司设立专项资金,先试点支持在国际人文交流领域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及文化传播专家、团队,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国际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播活动,在国外主流舞台和课堂分享和传播中华优秀经典文化,真正实现与当地的教育文化交流互鉴,这一举措将对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更多报道请见 “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