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徐延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交汇期

2018年03月16日 10:5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6日讯(记者 马常艳 专栏)如何让“科技前沿”更“接地气”?如何推动手段与渠道融合,让内容实现有效推送与传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重要的交汇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内容创新和服务成为现实。科普与媒体联姻,成为科学走进圣殿、进入千家万户、融入生产生活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群众都在网上,这就要求科协系统在网上亮出旗帜,发出声音,让群众在网上找到组织,并在网上为群众做好服务。”徐延豪说。

  徐延豪介绍,中国科协广泛联合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因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潮流,响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发展需求,将科普信息化作为科学普及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不断强化科普内容的源头供给和传播能力。自2014年起,中国科协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遵循“品牌引领、内容为王、借助渠道、公众评价”的科普信息化建设思路,将“科普中国”打造成为融合线上线下、覆盖校园农村、连接科技人员与社会公众的枢纽平台和闪亮品牌。

  一是开启了科普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百度等10余家一流互联网机构实施20余个项目,契合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游戏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动漫、音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截至2018年2月,累计建设和汇聚科普信息化内容资源18TB,包括科普视频(动漫)约14000余个、科普图文18万余篇、科学词条11万余条,科普游戏150余款等。

  二是“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知晓度不断扩大。目前,科普中国已形成网站、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电视台等近两百家媒体组成的传播矩阵,广泛推送优质科普内容,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超过180亿次。在“科普中国”平台上广泛开展合作,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科普信息化工作,相继与质检总局、地震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计量科普、防震减灾科普、饮食用药安全科普等相关工作。

  三是形成精细分类、精准推送的科普中国应用体系。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了科普中国服务云系统,通过科普中国服务云汇聚了优质科普资源,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整理,定期按照不同主题、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需求推出科普资源套餐,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云上搜索所需的资源。此外,为推动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在基层的有效传播,2017年初,中国科协启动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通过建设校园e站、乡村e站、社区e站,实现内容的精细分类和精准推送。大力推动基层科普员队伍建设,引导激励科普员以社群传播的方式精准向身边群众精准推送科普信息,目前注册科普员已超过12万人。

  徐延豪还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除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外,科普信息化建设也在弘扬科普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创新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弘扬科普正能量。去年9月,中国天眼FAST之父南仁东去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网络上有许多新闻报道,但缺少对射电望远镜原理、作用等方面的科学解读。科普中国制作了多个视频和图文作品,将普及射电望远镜、脉冲星等科学知识,与弘扬南仁东胸怀祖国、坚毅执着、忘我奉献的科学精神相融合,充分体现了科普中的正能量。

  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去年5月,C919大飞机首飞,通过舆情分析和研判,我们了解到网友对大飞机国产化率、安全性等核心问题高度关注、不断质疑。中国科协启动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科普快速响应机制,会同中国商飞提前策划和创作,多媒体、多渠道协同发声,形成一波关注度高、覆盖面广、参与度深的科普热潮,全网传播量近亿次,加深了公众对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的科学理解,普及了大飞机设计、制造、试飞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今年春节前夕,由于天气寒冷,群众取暖需求急增,广西多地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频发。中国科协立即启动应急科普机制,紧急生产一氧化碳中毒原因、预防措施、救治手段等科普资源,制作挂图、图文、视频、H5、专题、科普问答等多种形式的网络科普资源40余件,在央视、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传播渠道集中推送。同时,组织各省科协在当地报纸、电视台、科技场馆、科普宣传栏等集中宣传,在车站、广场等人流量高的场所张贴宣传资。应急科普机制有效创新了社会治理方式,发挥了科普公共服务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徐延豪透露了下一步的建设思路:一是继续打造“科普中国”品牌。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和融合,形成完善的“科普中国”公共传播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晓度。运用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科普中国”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核心产品,全面树立兼具科学内核、公众信任和时代生命力的国家权威科普品牌。二是加强资源生产汇聚,促进成果普惠共享。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渠道科普受众群体的应用场景,精准设计科普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同时利用科普中国云服务平台,从社会各种渠道汇聚各类科普资源,提升精细分类和精准推送水平,促进科普信息化成果的普惠共享。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培育生态,形成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价值互联体系。立足科协组织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定位,在开放的平台上做好连接和服务,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学会、各省科协、社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等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在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中实现各方价值最大化。推动创新科普运营模式,形成层次丰富、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价值互联体系。

更多报道请见 “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