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2018年02月27日 08:41   来源:经济日报   牛瑾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公开场合表示,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近年来,在载人航天、深潜、超级计算领域一再刷新的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速度的背后,也正是一群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在强力支撑。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当下,科技创新资源的跨国流动日渐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都不以单纯竞争的“排他性”为主要追求,而是越来越体现出利用全球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融合性”特点。加之,随着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比重的不断增加,我国将在更多领域进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也将面临更为迫切的“探路”难题。人的视野决定未来的发展高度,此时,尤需参与其中的科技创新人才能够站得高、望得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具备这种能力的天下英才近悦远来,使这支队伍不断壮大。

  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对路。壮大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也要找到正确的途径,比如,培养国内人才和引进国外人才。

  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频繁,意味着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渐趋一致。落脚到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主阵地的大学校园,就是要求教学材料、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能与世界接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更多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师为在校生特别是本科生上课,拓宽他们的创新视角,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此外,还要丰富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在创新实践中强化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锻炼,从中发现人才。实际上,近日出炉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35人”榜单,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培养国内人才”这条路的成果。因为这份榜单的目标就是评选出被认为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年轻技术研究创新者或企业家。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除了培养国内人才,也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人才的美国硅谷的繁荣已经证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常常能够带来突破,我们可以有所借鉴。比如,牵头组织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扩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提高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或平台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国外青年来华创新创业,让我国成为全球科技人才的创新驿站。

  当然,造就人才不易,用好人才更难。无论针对培养出来的国内人才还是引进来的国外人才,都要聚焦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重点环节,突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使其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不断将相关领域改革推深做实;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去做,持续将相关领域改革加码升级。(牛瑾)

(责任编辑:单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