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合肥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十

2018年02月26日 06:52   来源: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长龙

  新春之际,在安徽江淮汽车国内自主品牌首条全铝车身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给排列有序的机械手做最后的调试工作,这里的生产实现了高度机械化。

  “这里生产的整车产品是直接对标美国特斯拉的国产高性能纯电动汽车,其全铝车身比钢制车身轻三分之一。”江淮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建设项目经理张宇介绍说,江淮汽车在产品升级中逐渐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电机、电控3大核心技术及电转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关键技术,正与国际先进汽车生产厂家快速接轨,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加速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腾飞,只是合肥经开区打造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统领,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引领,集聚开放要素,是助推经济迈向高质量的核心要义。

  为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合肥经开区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聚焦江汽大众、长鑫存储器、清华合肥院、联宝电子、生命科技园5个重点项目,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基地、存储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笔记本电脑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形成5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合肥经开区全面打造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加强支柱产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机构合作,打造多个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并引导大企业自建企业孵化器,引导双创平台与楼宇、总部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级孵化器。去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发行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依据企业生命周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分阶段、分层次的个性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合肥经开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步。合肥经开区加强对产业、空间的布局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万千百”工程,加快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扩容大新专项目,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同时,全面推进企业增效升级,开展工业综合评价,促进低效企业增效升级,指导低效用地再开发,并加强对工业园、园中园、创新平台等各类专业园区的定位引导、管理布局。作为工业大区,合肥经开区立足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圈建设,加快空港、出口加工区物流、商贸商代、电子商务、进出口零售等流通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2017年12月29日,合肥空港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现场考核验收,成为安徽省首个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作为安徽对外开放新门户,合肥航空港共规划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药品、肉类、种苗等六个进境指定口岸,目前已建成运行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

  更多开放功能正在向合肥经开区集聚,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合肥经开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口岸)、B保等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开放要素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出口加工区为两翼,天上地上、线上线下、境内关外,合肥经开区塑造立体开放格局。2017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区进出口总额58.9亿美元,占全市29.6%;出口加工区完成36.2亿美元。

  合肥经开区在转型升级中率先实现突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综合发展水平跻身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第十名。2017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良好,“十三五”时期发展动能强势集聚。(经济日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长龙)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