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点赞!那些值守在风雪中的人们

2018年01月26日 07:4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左图 在湖南益阳市沧水铺镇青秀山,李勇(左一)和同事正在故障点工作。 简高志摄

  下图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积雪。姜慧仁摄

  上图 在成昆铁路红峰车站,站区应急组人员正在紧急除雪。 刘 畅摄

  上图 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公安干警正在清扫积雪。代 玲摄

  左图 河南信阳交警支队公路巡警大队干警在工作。夏先清摄

  编者按 冬日里,每逢大雪纷飞之时,总有那样一些身影令我们感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别人的安宁幸福默默奉献着岁月年华;他们的工作时间很长,为了万家灯火的通明而心甘情愿地奉献;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为了他人生活的便利忍受恶劣天气的频繁“造访”。作为户外工作群体,他们任凭风吹雪打,身心依旧坚守,从未动摇:铁路职工、公安干警、环卫工人、供电供水供障人员……为了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本报记者实地采访,记录下这些一线职工的工作情景和他们的所思所想。

  成昆铁路红峰车站职工——

  奋战“成昆之巅”

  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通讯员 袁 亮

  “红峰车站,刚接到上级调度命令,今夜凉山地区有大雪,请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必要时组织人员上道扫雪。”电话那头声音急促!“红峰明白,请放心,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方案。”舒子龙快速回应。

  舒子龙,成昆铁路红峰车站站长,2017年12月末的一个夜晚,他接到调度室打来的应急电话。放下电话,舒子龙立即向当班职工吕奉清传达上级命令,“设备设施的运转情况盯紧了,有问题赶紧说!”随后,舒子龙叫来已经下班的同事韩剑,告知做好应急准备。匆匆吃下几口已经放凉的饭菜,舒子龙招呼韩剑走进了运转室。21时,气温已降至冰点,纷纷扬扬的雪花如约而至。

  进入严冬,随时待命成为红峰车站6名员工的工作常态。红峰车站是个五等小站,地处四川凉山州喜德县红峰村,海拔2240米,是四川省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平均每天往来70多列火车。这里早晚温差大,买菜都要往返一天,条件艰苦,所以一般不会让女员工驻站,红峰车站成了名副其实的“男人帮”。

  22时,漫天飞雪。面对今年的第一场雪,舒子龙心中有些紧张。随着降雪量增大,最怕雪冻住道岔。旅客列车基本上是夜里通过车站,道岔冻住肯定会影响列车正点运行,除冰扫雪要抓紧了。

  抓起电话,舒子龙向上级车务段汇报了降雪情况和车站的应急准备工作。所有人员兵分两路,一路是来自工务、电务站区的员工,他们负责在值班室待命。一路是韩剑和站区兄弟单位的员工们,他们作为应急小组成员,负责站内道岔、咽喉区域、正线等关键点位的除冰扫雪工作,同时还需为道岔设备刷防冻油,为站台铺上防滑草垫,全力确保行车设备运转正常、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由于人手有限,加之降雪量大,这一场“战斗”整整持续了3个多小时。待大家处置完关键点位的积雪回到运转室时,已是凌晨2点了。“现阶段扫雪除冰工作顺利完成,列车可以正常通行。”舒子龙拿起电话向列车调度员汇报。

  雪越下越大,又一个不眠夜。凌晨4点,舒子龙吆喝大家:“出发!出发!还要再‘战’一场!”正在沙发上、座椅上休息的同事们一个个迅速站起来,扛上工具,走入大雪中。

  清晨,雪势逐渐减弱,大伙总算松了一口气。站区各单位值班人员在确认各自单位的设备设施运转正常后便纷纷离开了。此时的舒子龙还不能休息,由于车站没有炊事员,他还要兼职给车站职工做早饭。“大家忙了一夜,必须得吃饱饭再休息。”

  “金江(攀枝花)的太阳,马道的风,燕岗打雷像炮轰,普雄下雨像过冬。”攀西地区这句俗语说的就是这几个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高海拔的红峰车站即便是在三伏天,只要一场大雨,气温便会骤降,大雪中的车站情况可想而知。

  9年间,舒子龙从红峰车站的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一名站长。由于这里环境、交通、生活条件艰苦,很难留住人。也正因如此,舒子龙和“男人帮”的成员们不愿离开。“这里没有网络,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最难熬的日子是遇上电视、手机信号中断,有一次长达一个月。为了打发时间,我们自创了最原始的娱乐方式——打苍蝇比赛。”有职工打趣道。

  正常情况下,大家每周能回家一次,舒子龙和吕胜每两周回家一次,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没有一个人离开。坚守,正是这座五等小站职工最真实的写照。

  河南信阳交警支队公路巡警大队干警——

  风雪中的“最美风景”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一场暴雪,一道考题。2018年1月3日至4日,河南信阳市突降特大暴雪,降雪厚度超过40厘米,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市交警支队公路巡警大队政委赵艳红带领大队全体人员在150公里的战场上昼夜奋战,在冰天雪地中开辟了一条畅通路。

  1月3日夜晚,107国道路雪深达半米,部分道路交通严重受阻,双向堵塞达15公里。

  危急时刻,患重感冒的赵艳红拿着刚买来的感冒药匆匆赶往交通堵塞路段,带领40名公路巡警大队执勤干警一起奋战。由于作业量大、强度高、条件恶劣,在不间断的铲雪、运雪过程中,执勤人员们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为使道路尽快恢复畅通,干警们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鞋里灌满雪水、双脚冻得麻木却从不停歇。经过40余小时的昼夜奋战,滞留在该路段的1500余辆车最终全部有序驶离。

  1月5日夜晚,因高速路封闭,大批车辆在312国道京港澳高速入口与312国道连接线周边路段滞留,高速连接线一度瘫痪。通过与高速交警沟通,巡警大队三个执勤组连夜清理出一条通道,在高速南下不通的情况下确保了往北车辆顺利通过。

  1月6日清晨6点,该路段因厚达20厘米的积冰再次发生拥堵,很快蔓延至高速连接线。在最高峰时,312国道路段聚集的车辆达1000余台。执勤人员们逐一清空连接线滞留货车,同时协调公路部门对清空的连接线铲冰除雪,打开从312国道路段进入高速的通道。

  连续奋战18个小时后,看着最后一辆滞留车辆驶离,执勤人员们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暴雪伊始,公路撒盐作业车被困。执勤人员们往返步行20余公里,靠着肩抗、手提、拖拽,硬是将盐一袋一袋地扛到坡道、弯道等关键点段,逐一撒盐融雪除冰,为107国道保持畅通。

  寒冬虽冷,人心却暖。在漫天的风雪里,在滚滚车流中,在最艰难的救援现场,这些不停忙碌的干警们成为冰雪中的守护者。在150公里的战线上,巡警大队干警用5天6夜的不懈努力,让人民警察的警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熠熠生辉,成为屹立在风雪中的“最美风景”。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环卫工人——

  冬夜里最暖人的一幕

  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通讯员 高万里

  2018年1月3日至5日,甘肃平凉连续迎来两场降雪。3日凌晨5点,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城西路一小区内,崆峒区环卫处保洁公司清扫一中队中队长丁振祖早早起床走出家门。夜里的一场大雪让整座城市披上了银装,虽然是这个冬天里的第一场雪,但丁振祖没有工夫欣赏雪景。

  5点30分,大部分人还在温暖的睡梦中。此时,崆峒区的大街小巷里,环卫工人们已借着路灯的光亮,开始清扫路面的积雪,一个个橘色的马夹在漫天飞雪中缓缓移动,成为冬夜里最暖人的一幕。

  “干我们环卫的就是这样,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丁振祖每天早早起来上街巡查责任区域卫生,帮助同事清扫死角卫生,现场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从事环卫工作26年,丁振祖早已适应了没有周末假期,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

  1月5日早上,丁振祖在巡查时发现,人民广场北侧一个经常练太极的老人正在独自清扫路面的积雪。“如果我们把广场上的积雪清理了,老人们就能早早出来锻炼了。”说干就干,丁振祖当即组织环卫工人清理人民广场的积雪。平时两个小时的午饭时间不仅被压缩了一个小时,而且还是就近解决。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广场的积雪被清理干净。“明早广场晨练,为我们的环卫工点赞!”这样的消息,一夜传遍广场附近老人们的朋友圈。

  从下雪开始后的近一周时间里,垃圾车装斗工华拾俊一刻也没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垃圾装斗工干的是环卫工人中最脏最累的活,可华拾俊从来没有抱怨过。“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既然干了,就要干好。”老华告诉记者,为保持垃圾斗点干净,他每天比清扫人员早半个小时到岗,清理前天夜里倾倒的垃圾。中午,为防止斗点周边居民、商铺乱倒垃圾,他从不回家吃午饭,饿了买个馒头,渴了喝口自带的开水。

  为巩固自己的劳动成果,华拾俊经常延长作业时间,对晚上随时倾倒的垃圾及时清理。“下雪天本来路就滑,再加上车多人多,我可不能让垃圾满路扔,给街道添乱,让大家添堵。”老华说。

  西藏阿里泉水湖公安检查站干警——

  冰雪上的一抹红

  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伸出手接过司机递过来的驾驶证和过卡单那一瞬间,24岁的强巴觉旦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气温已到零度以下,即使阳光明媚,大地仍非常寒冷。虽然已经穿上最厚的棉衣,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但是长久站立在冰天雪地的户外,强巴觉旦的眉毛上还是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

  强巴觉旦是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干警。他工作的地方每年12月份到次年3月份路面上都会被积雪覆盖,四周的山坡上也都是白雪皑皑,看不到一丝生机。在这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中,唯有检查站院子内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随着凛冽的寒风呼呼作响,给寂静的大地增添了生趣。从新疆进藏的车辆,通过漫长的无人区,翻过一个又一个大阪后,远远就能看见这抹鲜艳的红色。

  在这样时不时就雪花飞扬且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负责检查车辆的格桑索朗除了蹲下身检查车底外,还要爬上车厢查验货物。即使穿着厚厚的衣服,他也能灵活地在车尾、车前往来穿梭。“干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小伙子一边跺着脚一边搓着双手说。

  利索地检查后,格桑索朗给强巴觉旦递了个眼神,示意可以放行,强巴觉旦马上把证件还给司机,还不忘嘱咐一句“雪天路滑,谨慎驾驶,注意安全。”

  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所在地海拔5118米,同时也是荒无人烟的高寒无人区、高原永久冻土地带,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5摄氏度,昼夜温差超过20摄氏度,常年冰雪不断,空气含氧量大约为海平面的40%,每年有300天以上刮着5级至7级大风。

  即使条件如此,干警们依然常年坚守在这个不毛之地。作为新疆进入西藏的北大门,阿里地区超过70%的物资和工程建筑材料都从此地进入,最多时一天有1000多辆汽车和人员在这里通过。由于沿线均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检查站除了日常检查和巡逻任务外,还担负起过往人员和车辆的紧急救援工作,在“生命禁区”里守望着大家的安全。

  “今天车多不多?多提醒过往司机路上注意安全。有需要吸氧和喝热水的人就请到站里来。你们也要注意保暖,不要把自己冻坏了。”虽然自己也感冒了,政委加增平措时不时会到马路上查看工作,关心干警们的身体。

  自2013年5月份建站以来,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共紧急救助八九百起,救助人员千余人、车辆几百辆。2017年5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国务院授予该站“模范公安检查站”荣誉称号。

  “挑战死人沟,唯我泉水湖”,十个大字的标语醒目地刷在检查站大门的一侧。干警们在这里“与海拔比高度、与草原比宽阔、与风沙比坚韧、与雪山比纯洁”。

  湖南益阳供电公司沧水铺供电所职工——

  “激战”青秀山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通讯员 罗 燕

  “一峰截天碧,云气浸衣裳”。新年伊始,有“小庐山”之称的湖南益阳市沧水铺镇青秀山,在寒风瑟瑟的雨雪交融中,裹上了厚厚银装。

  “碧云峰村没电了,请赶紧来帮我们修一下。”今年1月7日早8点,国网益阳供电公司沧水铺供电所值班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放下电话,该所党支部副书记李勇与同事徐文辉、预备党员陈治华等5人组成抢修突击队,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登山工具和抢修设备,立即赶往故障点。此时室外温度是零下2℃。

  碧云峰村地处益阳第一高峰青秀山上,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而且以五保户居多。近几年,由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家居电气化的推广,村里大多数家庭都用上了家用电器。在寒冷的天里,村民们也用上了清洁方便的电烤火,此时停电对用电取暖的老人们是一种煎熬。

  抵达青秀山山脚,抢修队员个个心急如焚,大雪压垮树竹,阻碍了上山的道路,队员们当即弃车步行。结冰的地面异常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人仰马翻”。为了防止滑倒,李勇带领着队员们小心翼翼背着线材、护着工具设备,手脚并用地穿行在冰雪途中。

  经过2个多小的艰难跋涉,抢修队员们终于抵达半山腰,放眼望去,整个青秀山宛若冰雪覆盖的世界,竹林枝干和叶尖全都被冰层包裹着,一根如头发丝粗细的茅草都结成了直径超过10毫米的“冰棒”,刺骨的山风呼啸而来,吹得大家面颊生疼,手早冻得不听使唤,脚也麻木了。此时,李勇发现10千伏槐宝线42号杆处导线出现异样,来不及休整,队员们马上投入到线路排查中。

  冰雪地里,万籁俱寂,只听得脚底下“嘎吱、嘎吱”声,约莫走了1里路,李勇在槐宝线45号至47号杆塔处找到了故障点,由于覆冰严重,杆塔旁边的楠竹倾倒在了线路上。

  这次故障影响到青秀山、宝灵、百羊庄等6个村2000多名村民的用电。尽管抢修环境恶劣,恢复供电却迫在眉睫。李勇快速布置抢修方案,5人突击队分为3组抢修。

  眼看着山里气温越来越低,为了加快送电时速,李勇与碧云村委联系,6名增援的村民拿着柴刀、电锯上山来了。大家顶着彻骨的寒冷,清理压轧的竹木。最终,凭借22只“肉手”硬是齐心协力砍出了一条线路通道。

  10米高的水泥电杆上,均匀地结了厚厚一层冰,根本没法往上爬。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后,李勇拿起铁锤,凭着经验敲一段,往上爬一段,再敲一段,再往上爬一段。手,冻麻了,就搓一搓;脚,冻麻了,就跺一跺。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至16时35分,10千伏槐宝线抢修完成,碧云峰村顺利通电。

  下山时,天色已晚,李勇的鞋里灌满了冰水,徐文辉湿透的裤腿冻成了冰凌,陈治华双手被勒出了七八道红印痕。尽管又累又冷又饿,他们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因为他们知道,电通了,山上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就不会挨冻了。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