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 江帆)籍着当下越来越成熟的资本市场,一个行业的变化,或多或少都会不同程度地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同步表现,2017年的保险业就是如此。按通达信细分行业板块看,2017年1月3日到2018年1月2日,保险涨板块涨幅高达60.64%,仅次于奢侈品和酿酒,位居市场第三。而当期的上证指数仅上涨了7.88%,同是金融业的银行涨幅只有26.48%,就算是去年抢尽风头的上证50指数涨幅也就是27.19%。
是什么让保险业具有如此爆发力?答案是,近几年保险业结构调整积聚了内在力量,而中国经济发展与国民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提升,又为保险业带来了良好的外部动力。2018年,保险业无疑将进一步从这两种力量中汲取能量。那么,展望进入新时代的保险业,会有哪些热点和看点呢?
“我认为2018年中国保险业展望需要放在两个维度下进行,一个是19大开启的新时代。虽然19大报告并没有谈到具体的商业保险,但基本判断是:19大为未来中国保险业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个是金融工作会议和不久前的经济工作会议,两者都谈到了19大确定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即防范重大系统性风险,其重要指向就是金融,包括保险。因此,2018年进一步规范并防范风险,无疑是保险业的重头戏之一。”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扎紧风险篱笆是重头戏
2018年保险业将进一步扎紧防范风险的篱笆,这已经成为全行业共识。“2018年的保险发展从监管角度肯定还是防风险,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被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子。”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接受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可以肯定,2018年将是保险业防风险大年。事实上,防范行业风险一直是近几年保监会的重头工作之一,其特征表现为越来越收紧的风险监管。仅以2017年10月11日到11月29日的十多天中,监管层一气发出19张监管函的例子,就足以佐证这种态势。
应该说,2018年会继续推进2017年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包括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和服务实体经济的“1+4”系列文件,以及保险股权征求意见稿、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办法、寿险产品新规等重磅措施的落地实施。资金运用监管部副主任贾飙就表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已经在财产保险公司和人身保险公司中开展了试评估和量化评估测试,将于2018年起试运行。
从保监会最新的监管态度看,进一步扎紧风险篱笆的信号在不断加强。1月2号,保监会举办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再次强调:坚持“监管姓监”,就是要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未来三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严监管、强监管,做好保险领域重点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不少人认为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监管,会对保险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因素。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事儿。对行业的发展将起到长远和正面的积极作用。”王和如是说。
保险行业扶贫有望创新
如果说防风险是全行业对2018年的共识,那么聚力扶贫创新,则是2018年给保险企业提供的民生服务新天地。
2017年12月26日,中国保监会办公厅向全行业转发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按照《通知》要求,抓紧研究制定2020年前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任务措施,并于12月31日前将2017年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和2018-2020年年度工作计划报送国务院扶贫办。同时要求各保监局积极引导、动员和支持辖内各级保险社会组织,按照《通知》要求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并及时将相关情况报送同级扶贫部门。
毋庸置疑,一个全行业参与的保险扶贫行动,将在2018年拉开大幕。事实上两天以后,即12月29日,中国平安就抢先在全行业亮出了2018年的扶贫新方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以新年致辞的方式提出,2018年中国平安将正式启动总公益投入为100亿元的“三村建设工程”,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三个方向,包括为全国所有贫困地区的“村官”提供1000亿元免息贷款,在贫困地区新建和升级1000家乡村诊所,为全国10000名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村医生提免费,培训,为全国1000所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提供图书馆和电教室等硬件设施。
虽然不像中国平安这般声势,但据记者了解,很多保险公司都已经制定好了2018年的扶贫计划,比如中国太保,其总裁贺青就告诉记者:“前不久,我们召开了中国太保集团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明确下发了2017至2018年助推脱贫攻坚的15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要求全系统各级机构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进一步创新方法,复制推广,确保15项重点任务的顺利达成。”
不过,如何做到更有效的保险扶贫?王绪瑾认为,保险扶贫应该是对贫困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通过产品保障,解决因病致贫,因老致贫的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需要建立在有社会救助,有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因此,保险扶贫创新的要点应该是如何让保险与社保更好地结合。
科技保险热度继续提升
科技保险是2017年的热词,相信这一热度在2018年将继续提升。因为用科技创新推动保险业发展也是当今国际潮流,甚至有预测称,2021年中国保险科技市场总规模将达1.4万亿元。
“从未来看,大数据运用会进一步加强,这不仅体现在保险产品和渠道方面,保险服务方面的大数据应用也会跟上。我觉得未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险服务化问题,服务化将是一个大趋势,包括保证基本服务、附加服务、创新延伸服务等,这些都会增加对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与保险的结合会带各方面的变化,但最重要的还是理念要跟上。”王绪瑾说
事实上,2017年以来,保险公司积极对接场景化、规模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纷纷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逐渐将保险科技应用于各业务流程和服务环节,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功能的智能化。比如,数字太保、科技国寿、掌上人保等。
不过王和认为,虽然总的来看,保险业对保险科技的关注和热情不减,但这种关注和热情,乃至于投入,能否转换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动力,甚至推动保险商业模式变革,还有待于观察。
对于2018年的保险业,最看好的莫过于投资界。不少证券人士认为,保险行业股是价值和成长的双重标的,并预计2018年保险公司的估值中枢可能还会上移。
但也有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今天,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还是格局太小,习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提出,保险业在19大的背景下,首先要解决胸怀、视野和站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会有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看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益格局,这也是2018年保险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句话,不论有多少问题和风险,从目前保险业发展的内外条件看,2018年的好景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