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1日讯(记者 童政 通讯员 蓝玲)一个劳模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近两年来,广西武宣县总工会紧紧围绕全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通过实施“工会+”工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扶贫攻坚中彰显了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武宣县现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15人。2016年,武宣县总工会在有劳模和农民工集中的乡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覆盖了大部分乡镇的121家基层工会,其中农民工会员占了74%,达6839人。有示范场地、培训基地、工会园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发挥劳模在村级工会中的核心作用,搭建了服务平台。
目前,“劳模创新工作室”吸收农民工会员639人,其中贫困户会员215人,使贫困户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产业合作社+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零距离的优质服务。
来宾市劳动模范潘东榉,是东乡镇三农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会主席。他先后通过技术培训、自行散养、统一回购或集中养殖的方式,吸收了30户贫困户入社。每户养殖竹鼠100-300对,按市场价每只150元算,每户增收1.4万元以上。洛桥村农户赵福宣跟着他养竹鼠得脱贫。赵福宣逢人就说:“跟着劳模走,脱贫不用愁!”
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绍斌,是东乡镇风沿村上龙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工会主席。他带领群众种植红心蜜柚,如今种植面积1万多亩,社员发展到87户。2016年,红心蜜柚产量3000多吨,带来收入3000万元。
目前,在武宣建立工会的产业合作社中,创建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已经有11家,覆盖了每个乡镇。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