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路径做出的最新论述,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路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这三大重要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素质;效率变革是主线,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求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动力变革是基础,在我国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三者相互依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系统推进。推进三大变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
适应阶段变化,拥抱三大变革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做出的重要判断。适应发展阶段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也要相应调整,从原来主要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税收贡献、就业、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要加快质量强国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持续创新理念,加强以“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树立“质量高于天”产品理念,专注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倡导优质安全绿色消费理念,转变消费者理念,提高全民质量意识,通过“用脚投票”让假冒伪劣产品退出市场。强化质检、环保、安全等监管和执法力量,加大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的负面曝光和惩处力度,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标准意识,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供给侧改革,发力三大变革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核心要义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这就要求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二是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行业引入和加强竞争,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三是深入推动流通革命,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互联网+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打通流通“中阻梗”,切实提高流通效率。四是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全球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做法,缩短负面清单长度,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提高管理能力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提升对外开放效率。
厚植创新基因,引领三大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根本着力点。一是强化创新激励,使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主体中各归其位,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源头供给。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生产领域纵深发展,促进技术型创新创业企业不断涌现。三是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强化强化产权和知识产权“两权”保护,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制度,大幅度提高权利人胜诉率、判赔额,从根本上改变“侵权易、维权难”的状况。四是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拼搏精神的企业家、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和从事先进制造的工程师与产业工人队伍,形成与三大变革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优化管理服务,支撑三大变革
推动三大变革,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优化管理服务,要及时调整制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不合理制度障碍,做好“四个优化”,加速实现三大变革。一是优化新技术管理服务。加大政府研发投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协同整合,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网络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有助于三大变革的新技术蓬勃涌现。二是优化新企业管理服务。切实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促进更多的高质量的新创企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三是优化新产业管理服务。进一步放宽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对新生事物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着力优化新产业成长的政府服务和市场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四是优化新要素管理服务,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同时,适应新时期产业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变革要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组织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标准规范和服务行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