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黄汉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头戏

2017年11月16日 07: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黄汉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契合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变化,对我国经济闯关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处于关口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从量变到质变转化的门槛,如果跨过去了,经济发展就会越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跨不过去,我国经济就可能继续在中低端池子里上打转转。其意义可以从“三个转变”去理解。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因为我们的资源、环境已无法承受粗放型增长方式了。二是经济(产业)结构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三是经济增长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只有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顺利推进这三个转变。

  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内涵。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讲了六个方面,即六大重点任务,这里重点谈谈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内核,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头戏。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也是一个新提法。“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现象加剧,强调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实体经济在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把现代金融从服务业中突显出来,纳入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原。三是强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三大要素有效组合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四句话的逻辑关系是:实体经济是根基,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神经中枢和细胞,只有把科技、人才、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组合起来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科技、人才、资本等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在世界排名也非常靠前。在科技创新方面,2016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1.57万亿元,占GDP比重2.1%,达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度投入,我国科研基础条件和平台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6年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世界排名22位,科技水平逐步从跟跑走向并跑,部分领域处于领跑阶段。在人力资源方面,2016年我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7.8亿人,超过欧洲总人口,其中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1.5亿人,工程师队伍总量全球第一。在金融方面,2017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66万亿元,金融总资产规模超过200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3倍。这说明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良好的科技、人力资源、金融等要素支撑。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资源并没有有效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或者说产业体系的四个方面发展并不协调,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和突出现象。就是实体经济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重挤压”,即中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分流,还有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虚拟经济倒流,导致实体经济发展遭遇资金、缺人才、科技“三缺”,陷入成本高企、结构失衡、转型困难等困境。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科技与实体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如2016年我国专利授权175万件,实施率只有10%。在金融方面,存在金融供给约束和资金配置扭曲,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或在金融系统内空转,产能过剩行业和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金,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得不到金融供给的有效支持。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问题是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科研人员大而不强、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脱节等,如有分析表明,2015年清华北大毕业生约30%在金融领域就业,说明高端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业,进入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部门少。可见,目前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的协调发展格局。

  针对以上问题,要按照十六字方针的要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有效组合并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共振合力。一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如同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样。二是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上,因为目前的创新主要在服务业领域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比较多,制造业的创新特别是“硬科技”方面的创新比较少。三是把金融“活水”合理引导向实体经济,可以在税收上对向实体经济贷款或投资的资本收益实行低税率,对金融、房地产投机的资本收益实行高税率。四是大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科学、数学和工程背景的科技人才,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精致制造技术的工程师和工匠人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五是通过政府“让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让实体经济企业休养生息、积蓄能量加快转型升级。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