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追赶清华附小的"苏轼报告",最怕选错了跑道

2017年10月14日 08:23   来源:新华网思客   

  清华附小的苏轼报告成为这周的焦点教育话题,搅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清华附小的苏轼报告成为这周的焦点教育话题,搅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一篇篇煞有介事的研究报告,惊艳了朋友圈。这些以“大数据”“朋友圈”“交叉分析”等方式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竟然出自六年级小学生之手,很多人直呼不敢相信。这一话题也迅速成为这周的焦点教育话题,搅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有人被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惊艳,在这群小学生的作品面前感慨自愧不如;有人看到的则是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遗憾大多数孩子无法享受到这般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人则看到了“拼爹”的无奈,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身就说明家庭积累了足够的文化资本。不同的人从这些研究报告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实都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在清华附小看来,这其实不过是孩子们的日常,清华附小校长介绍该校三分之一的班级都有公众号,不是为博眼球,是用来介绍班级各自的小研究、小创意。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主题是苏轼,去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孩子们研究的主题则是鲁迅。比如,鲁迅为什么留一字须、头发为什么是硬的、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为什么爱吃辣椒……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则认为,之所以这些研究报告引起热议甚至质疑,还是因为人们不懂现在的小学生,低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诚然,如今的小学生已经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差异仍然不可否认,就像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所说的那样,在北京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小学生们呈现出来的能力,引发家长的“羡慕嫉妒恨”,甚至是焦虑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的优秀不仅是因为学校是“牛校”,家庭的熏陶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纵向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公平。正是因为父母优秀,积累了足够的家庭文化资本,所以才能够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引导。而父母的优秀当然又与其努力奋斗离不开。

  家长适当的焦虑,加上正确的方法,其实可以形成家庭教育的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怕的不是看到差距之后的焦虑,而是病急乱投医。比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去参加以应试训练为核心的补习班、培训班,去提前抢跑。殊不知,这些研究报告之所以令人惊艳,正是因为我们看到太多在书本里打转、在题海里挣扎的孩子。一群具有探究式学习能力、善于思考的孩子,着实与我们想象中的小学生形象不一样。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后,为了不让孩子落后,拔苗助长,就让孩子进行各种超前学活动;让孩子去参加各种以应试训练为主的培训班,搞”题海战术”把高考压力提前又提前。如果是这样一种应对方式,那么孩子与孩子之前的差异乃至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正如一篇文章所言,当你站在教育链上鄙视别人家孩子时,人工智能已经站在食物链鄙视你。“你和娃还在孜孜不倦地玩《愤怒的小鸟》,以自己为子弹,调整不同的角度(幼儿园、学校、课程、兴趣班)和力度(努力度、成绩)去打那些小绿猪(竞争对手),把这些对手一个个打掉,一道道地通关,正准备登上教育鄙视链的顶端,去迎接胜利的时候,突然,黑屏了,游戏已经结束。”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人才。创新驱动已然成为世界趋势,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在未来社会将越来越难以适应。

  家长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如何为孩子选择跑道。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这一点上,家长确实应该感到焦虑,要让孩子适应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进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见识,更新自己教育理念。而学校教育的全面革新,也应该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