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探访“天下第一道班”

2017年08月27日 12:4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胡达闻

  海拔5231米,唐古拉山口,这里是109道班,号称“天下第一道班”。109道班担负着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养护任务,在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的路段,空气中夏季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50%,冬季含氧量更低。除了缺氧,这里的冬季漫长寒冷,唐古拉山常年被冰雪覆盖,这里的护路工人对暴风雪天气早已是见怪不怪。109道班管护的路段在极寒时,气温能低到零下40℃度。8月26日,《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了风雪交加的唐古拉山口,探访“天下第一道班”。

  109道班不仅护路,还救人。唐古拉山口是青藏线上的必经之地,也是气候最为变幻莫测的险关要道。不少徒步、骑行和自驾的人,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甚至是磕长头的朝圣者,长途跋涉让他们筋疲力尽,身体面临严峻考验。

  2017年4月25日,109道班管护的路段发生了堵车,上千辆车滞留在唐古拉山口附近。一位司机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发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正是道班工人背着这位司机徒步两公里,送到道班救治。

  把那位遇险司机背下唐古拉山口的,就是这个面色沧桑,体格健硕的汉子。他叫巴布,是109道班的工区长,他来到这里工作已经31年了。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巴布几乎患上了所有能叫上名的高原病。

  从2009年起,109道班开始设立救助站。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救助了200多人。救助站成立至今,救助人数超过2000人,但他们从未向被救助者收过一分钱。养路工人们坚持送水送药送食品,提供必要的救助,条件虽然简陋,但足以帮助游客对抗高原上的恶劣气候。在109道班,珍藏着十多本游客留言,在救助站的墙壁上,同样写满了游客的留言。字里行间满是受到帮助的游客对道班的感激之情。

  免费提供帮助的背后,是109道班承担了所有开销。去年,道班救助站在救助上就花费了10万余元,今年上半年,救助经费已经花费了4万元。巴布说:“经费一部分来自公路局的补贴,要是不够了可以卖掉道班自己养的牦牛,一头就能卖1万多。”在问及今后会不会向受救助的游客收取一定的成本时,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摇了摇头,“不会!第一代养路工人是这么过来的,今后,我们第二代、第三代养路工人也会坚持下去,钱总会是有办法的,大不了从我们工资里出。绝对不能向游客收钱!”

  现在,109道班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从2012年开始,工区通了自来水,再也不用背水上山了;道班建起了太阳能发电储电设备,用电更加稳定;新的员工宿舍也在建设中,氧气食物等物资的供应也变得充足。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巴布看着崭新的制氧设备说:“我们道班工人,不能吸氧。因为吸氧多了,在缺氧环境里就干不了重活!如果是这样,那路谁来修,那些人谁去背?”

  巴布今年已经51岁了,再有4年他就要退休了,“养路工人有助人为乐的传统,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他们的感谢,因为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责任。”他望向唐古拉山,慢慢地说。

  风雪唐古拉,天寒地冻但人心依旧温暖。再高峻再险要的关口,也会因为人的奉献与付出变得平坦。人是比山更高的丰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胡达闻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