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丁塘河畔两度泪

2017年08月09日 10: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隋明梅

  参加“绿色发展、绿色生活”采访,所见不是零排放就是花与树,不是治污大有成效就是园区全循环,真真是一次满眼多青山、双脚常凌波的旅程,所以享受的是高温下的快乐。但是,在20天采访接近尾声时,我却在美丽的常州丁塘河畔两度落泪。

  事起7月6日,采访城市环境整治时我发现,在一个叫丁塘河的湿地公园里,一个移去了机器和屋面墙体的工厂建筑遗存与这里的花草溪流刚柔相济,一起构筑了一道别致的景观:虽斑驳粗壮但根基扎实的立柱和遒劲有力的屋面钢梁与花草藤木和谐共处,各种巨大的吊篮花盆取代了曾经的天车,高高地挂在横梁上,与被漆成中国红色的钢梁相映相衬,恰如红花与绿叶之和谐。

  这是我见过的废旧厂房利用得最好的画面,堪称典范。我拍了一段视频,发回经济日报客户端的直播平台,结尾时我几乎是自言自语地对着手机说,不知道当年曾在这个工厂工作的工人在哪儿,真想找他们一起来游一游这个地方,毕竟只有他们才能诉说这种变迁,才能理解和赞美这种变迁。

  这段话打动了很多人,常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看过直播后,几经寻找,在一个远离了美丽河畔的工业园区找到了这家迁址的工厂。得到消息后,已走到盐城的我于18日返回常州,怀着期盼来到这间名叫“双赢”的机床厂。

  不想,期盼来的是失望或者说是不快乐,这也是20天采访的第一次不快乐,因为这间工厂看上去生意并不好,尤其是工厂环境,与丁塘河周边比实在是相差太多。这家工厂的当家人王云保,更是离我想象中的企业家相去甚远,办公室和衣着几乎可以用破旧来形容,整个人情绪也不高。

  心情沉沉地,我陪他来到丁塘河公园,来到他曾工作了十几年的工厂。因为有当地电视台的同行在直播,我很担心王云保会抱怨些什么,哪怕仅仅是后悔迁厂。当然,作为记者,我理智地提醒自己,不干扰他,由着他说真话。

  但是,我大错特错了——走进公园的王云保很快就兴奋起来,66岁的他竟然走得比我们任何人都快,他几乎是小跑着走到他的工厂“内”,看着,笑着,抚摸着,擦拭着。在他连连的赞叹声里,我才听出,他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公园!这就是说,开园到今天,整整3年,他没走进这个地方,甚至没靠近看一眼。

  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我没问其实也不用问原因,更没有勇气问,只扭过头把盈眶的热泪擦了继续陪着他前行。倒是他自己很平静也很实诚地说了不来这公园的一个原因:以为他们(指城建部门)只是随便搞搞,没想到搞得这么好,太好了,真正的原生态,嗯,真是个乡野公园,大家来走走,会很舒服嘛。

  阳光似火,路面已是热得隔鞋烫脚了,但王云保不喊热,游园的兴致越来越高,话也越来越多:咱不能只想小家怎么怎么的不想国家是吧?国家要搞好环境,恢复生态,是大好事,大家都应该支持,国比家大,这没什么说的,就搬了嘛,再说造好了环境也是百姓的福……

  作为记者,我必须问他:企业目前比较惨淡的经营状况与迁址有没有关系?

  这一次他的回答又一次让我泪水盈眶,“没什么关系的,主要是普通机床整体市场不太好,市场嘛,就是这样子,起起伏伏”。见我担心他的企业前景,他自信地笑了:“你放心吧,我还要做下去的,工厂不会倒掉的,30多个工人都跟了我几十年了,他们得工作……”

  有那么一瞬,阳光让王云保的身影与废旧工厂钢梁的影子重合了,这画面让我突生诸多感慨:

  小人物自有一种大气,这种朴素的“国比家大”的胸怀,或许正是我们国家砥砺前行、快速发展的基石所在;

  正确的国策必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所以便自带一种力量,就是那种能唤起人民群众精气神的力量;

  人民的力量是最可靠有力的,只有人民大众理解支持并参与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会根基扎实,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笔锋才会遒劲有力。

(责任编辑: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