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原新评"人口红利"消失论:只从数量看是片面的

2017年06月14日 07:3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佳佳

    经济日报原标题:奠定收获“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扎实基础

    劳动力资源丰富仅是收获人口红利的人口基础或机会。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不匹配,再多的劳动力人口也难以转变成经济红利

    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等方式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再加上科技进步提升劳动生产率,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基础非常扎实

  日前,外媒有关“中国人口或已被印度超过”的报道引起舆论关注。有人据此认为,“人口红利”的消解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就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印度人口终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等于印度经济实力将因劳动力数量优势自然而然超过中国。”原新说,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印度人口和中国人口数量将在2022年达到一致,约14.2亿左右,此后中国退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人口将在2065年前后达到峰值17.5亿人,而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14.5亿人。此后,印度和中国总人口都将进入较为平缓的持续负增长阶段。与中国相比,尽管印度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更多,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但这仅仅是收获人口红利的人口基础或机会,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不匹配,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不能够有效吸纳规模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再多的劳动力年龄人口也难以转变成经济红利。

  新时期,我国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这是否能够解决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呢?对此,原新认为,按照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当死亡率水平维持在很低状态且高度稳定时,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将主要取决于生育率的变动。“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属于生育政策微调范畴,其基于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不可能根本性改变中国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方面的压力,在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家庭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效果,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有人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遇冷,但原新认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效果相当明显、总体是乐观的。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住院分娩的婴儿活产数为1846万,是2000年以来我国出生规模最大的一年。我国去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而新世纪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并且,由于存在前期观望、备孕、怀孕等因素,事实上2016年统计数字显示的出生人数,主体是“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的效果,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生育两孩妇女多数仍处于怀孕期,真正的生育高峰应该在2017年出现。因此,这样的出生人口规模完全符合预判。预计“十三五”时期在“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下,每年出生人口的规模是在1700万至1900万之间波动。“但是,伴随育龄妇女人数的缩减,以及促进低生育率水平的经济社会要素越来越稳定,生育政策调整的出生人口数量增加的现象是一过性的,年出生人口规模减少是长期趋势,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原新提醒。

  有人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原新表示,只从人口数量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是片面的。单纯就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人口抚养比等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红利确实在衰减。尽管如此,本世纪中叶以前,劳动力数量依然巨大,如果我们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又会发现我国人口新红利正在形成。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口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高速增长,但到工业化基本完成后,人口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我国人口增长趋势也大体相同。目前,我国人口抚养比已经触底反弹,开始逐渐回升,这说明我国已经面临老龄化趋势加剧的压力。然而,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等方式持续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2015年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已经累计达到1.71亿,再加上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奠定的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基础非常扎实,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消费需求会大幅上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数量型”人口红利将逐步转变为“质量型”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源泉。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