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铸剑戈壁——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

2017年05月23日 15:18   来源:央视网   

  

  李浩近照

  李浩同志简要事迹

  李浩,男,河南南阳人,1963年5月出生,1981年7月入伍,1985年4月入党,空军大校军衔,现任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一级飞行员),飞过歼-5、歼-6、歼-7、歼-8等机型,飞行近3000小时。入伍37年来,他始终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改革强军事业,坚守对党的忠诚、对蓝天的热爱,热情拥抱改革,主动自我革命,积极投身我军无人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圆满完成红剑系列、和平使命等重大演训任务。20l5年11月,被评为2015年度全军“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新闻人物;2016年7月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2月,被确定为十九大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听党指挥、矢志强军,始终以绝对的服从践行绝对的忠诚。

  习主席深刻指出,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以行动来检验。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检验党性、彰显忠诚的特殊考场。李浩经历见证过大小十余次调整改革,但无论身在何处、处于什么岗位,始终怀着一颗对党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以强军为主业、为兴军尽职责,在转隶调动、改飞机型、进退走留等重大人生关口,自觉听从指挥、绝对服从安排。2010年,李浩在空军某“王牌师”飞行30年即将到龄停飞之际,地方航空公司以每月6万元高薪聘请他。当时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需要,空军正选调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做出了让战友和家人惊讶的决定:选择无人机。好不容易盼到李浩停飞,本以为能过上踏实日子的妻子,十分不理解。李浩与妻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新组建无人机部队是军队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肯定需要人,自己多年积累的飞行经验正好派上用场”。家人和朋友都说,李浩可选择的路很多条,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2011年春节刚过,李浩告别了亲人、战友和生活了20多年的黑土地,“清零”了以前所有的成绩和荣誉,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一年后又调入某新型无人机团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三年后随部队转隶至原兰空某指挥所。2014年,在新组建某无人装备训练场时,李浩再次成为选调最佳人选。接到通知时,他正在西北参加某大型综合演习。这是李浩面对的第五次转隶,而且是驻地自然环境最差的一次。怕李浩想不通,部队领导本想打电话做做李浩思想工作,没想到李浩表态毅然决然:行!没问题,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只要组织上需要我飞,我就一门心思飞下去!在改革强军大潮中,李浩从内地转到边疆、从空中转到地面、从座舱转到方舱、从舵杆转到键盘,部队驻地换了5次、岗位角色转换3次,他始终以对党和军队的赤胆忠诚、对强军兴军的热烈渴求、对飞行事业的深沉挚爱,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不忘初心、党叫干啥就干啥,交出了一份强军报国的忠诚答卷。

  自我革命、不断超越,勇做军队转型建设的先锋闯将。

  改革带来的是理念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立体变革,有没有勇气换脑自新、从头再来,是必须面对的考验。李浩从“王牌师”空中骄子转为新组建部队无人机飞行员,勇于践行习主席“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要求,47岁从零开始无人机事业。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多人协同配合。全面掌握各专业知识是对无人机飞行员的基本要求。李浩不仅需要彻底打破30多年有人机飞行形成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还要克服年纪大学历低劣势,从头开始学习多领域全新知识。为尽快胜任岗位,李浩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反复记忆,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几十遍;厚厚的专业书籍被他翻的破旧不堪,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只要技术专家和工业部门人员在场,不论年龄大小,李浩都抓住机会虚心请教,有时甚至把技术人员问得哑口无言。无人机与有人机飞行操控最大区别是需通过数据感知飞行姿态,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前李浩都早到一个小时,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能感知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链路传输影响造成无人机飞行姿态延迟响应,李浩一改过去有人机实时操控习惯,对哪个按钮哪根手指按、什么时候按用多大力度按反复研究,成为我军精准控制攻击-1型无人机第一人。为解决无人机导弹发射失败二次攻击问题,李浩充分借鉴有人机海上巡逻经验,大胆提出无人机“8字飞行法”,有效降低了二次攻击的时间航程。改装无人机以来,李浩先后主导突破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发现解决无人机各类问题缺陷20余项,大大提升了我军无人机运用效能。

  心系打赢、勇于担当,努力提升新型无人作战力量实战化水平。

  习主席明确要求,坚持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战略重点,增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前瞻力量,是生成新质战斗力的强力引擎。李浩牢记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始终把加快无人机实战运用步伐、尽快形成战斗力作为第一位责任,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李浩的案头,堆满国外无人机作战各类资料,电脑里满是无人机作战训练视频数据,国内外现役无人机装备各类作战参数他如数家珍,但他却记不清自己身份证号码。为提高无人机作战能力,李浩带领团队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理论技术研究,针对重点作战方向,完成了64项课题,研练创新了4种作战样式和战法,提升了我军无人机实战化作战水平。高难科目带头飞,重大任务带头上。2012年,空军“红剑-12”演习,李浩作为首席飞行员操纵无人机圆满完成侦查目标、高空拍照、传送图像等任务后顺利返航,标志着我军察打一体无人机首次融入作战体系。2014年攻击-1型无人机首次参加全军演习、首次实弹攻击,李浩主动请缨。为完成任务,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加紧准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演习时李浩和战友密切协同、操控无人机首发命中目标。2014年“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我军无人机作战力量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面对多个国家参演观摩压力,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有力展示了我国新型无人机作战实力。2015年,我军某新型无人机高原试验。组织上考虑,李浩已经52岁、上高原有风险。但李浩闻战则喜:“新型无人机早一天试验成功,就能早一天装备部队!”他主动随部队奔赴高原全程参与试飞任务,为新型无人机形成实战能力积累了第一手经验。2016年5月,李浩所在部队首次携实装外出驻训,面对地域新、空域杂、机型多等多种不利因素,他加班加点和战友们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飞行方案,积极研练无人机体系运用实战方法,有效探索了无人机作战运用新模式,为我军新型无人机作战力量尽快融入作战体系、形成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坚决把党和军队事业摆在第一位。

  若为强军计,何虑得与失。李浩常说,改革最大的“得”,是部队战斗力水平的综合提升,是军队转型建设的大踏步前进,每个人的奉献和付出都是崇高的、值得的。作为一名50多岁的副师职飞行员,转隶无人机部队后,李浩随部队5次调整驻地,从北到南、从南到北、一路向西,从繁华城市到戈壁荒滩,从基础设施完备的航空兵部队到白手起家的新组建单位,条件异常艰苦。部队组建初期,李浩住的是上世纪60年代建的不足10平米的小平房,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大锅饭,排着队在室外洗漱;因无人机飞行员福利待遇标准还未确定,李浩无法享有与同级飞行员同样福利待遇,他毫无怨言。面对热爱飞行伴随的牺牲奉献和军队改革牵扯的利益矛盾,李浩始终以“明天会更好”的乐观精神感染和带动身边战友。随他一起选调的个别飞行员因生活条件艰苦、理论学习枯燥而打算放弃时,李浩借探讨无人机飞行理论问题时机,主动靠上去做思想工作,被官兵们称为“编外教导员”。受李浩鼓励影响,飞行员陈永超分配至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后,主动将爱人特招入伍扎根戈壁,一同投入无人机事业。6年来,李浩倾囊带教的10名无人机飞行员均具备了独立完成实战任务的能力,成为我军无人机飞行事业骨干力量。李浩常对官兵说,“改革不可能没有困难,但困难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大力发展无人机事业,是军队转型建设的发展趋势,我们是‘第一茬人’,吃点苦是应该的。”调入无人机部队后,李浩家庭面临很多困难,父亲身患膀胱癌、岳母股骨头坏死并伴有糖尿病、妻子摔断腿骨卧床三个多月,这些他都埋在心底,从不向组织提条件要照顾。对于父母和妻女,李浩满怀愧疚和自责,但始终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对这个问题李浩看得很清楚:为家尽责有羞愧,为国尽忠无怨悔,部队调整转隶是正常的,个人有一些牺牲更是正常的,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牺牲奉献是本色!面对一次次国与家、义与利、得与失的考验选择,李浩始终把党、国家和军队事业摆在第一位,将个人的“小世界”融入强国强军“大格局”,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精彩人生华章。

  

  李浩试飞

  李浩故事集

  恩师辞世,使命向前

  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副教导员黄泽民是李浩的师傅,也是他的知心朋友。李浩曾这样回忆道:“他是我的恩师,教会我如何更好地驾驭歼-8B,教会我如何在飞行过程中调节心态,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我,飞行员永远要将人民安全和国家财产放在自己的生命之前!”

  1990年,黄泽民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发动机故障,液压箱被发动机碎片击穿,飞机需要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下方正是一片临海的居民区,根本没有合适的迫降场地。黄泽民并没有选择弃机跳伞逃生,而是选择继续飞行远离居民区。眼看油料表的示数渐渐降低,飞行高度越来越低,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迫降场地,在飞机飞离居民区上空的千钧一发之际,他选择携伞纵身一跳,跌入汪洋大海,尸骨无存。

  五年后的1995年,时任空一师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李浩驾驶歼-8B型战机进行高空试飞,空中突遇输油故障,油表显示异常,身在机舱的李浩更清楚自己面临的危险,输油管路出现故障,主油箱油量不足,必须立刻返航,尽快找到降落机场或者适合迫降的平地。他一边控制油门,减少发动机进油量,一方面拉动操作杆保持飞行姿态,寻找最短的返航路线,凭着过硬的身心素质和飞行技能,十分钟后他驾驶战鹰安全着陆,而此时,飞机内的储油量已不足200升。很多经历过特情的飞行员即使毫发无损,也会心有余悸,不敢再踏进座舱。而李浩却截然相反,从恩师辞世到这次生死考验,都让他更加热爱飞行这项充满刺激与挑战的事业。

  

  李浩

  多次转隶,不忘初心

  2014年,组织已经确定李浩为选调的最佳人选,时任空军某无人机团团长的李欣给正在家休假的李浩打电话征求他的意见。听明白原委,李浩在电话那头就是一句话,“行!没问题,让我去哪就去哪。”李欣说,那已经是李浩面对的第五次转隶,而且是驻地自然环境最差的一次,他还依然答应得那么痛快,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从军30多年,李浩经历了5次转隶,跨越5个省(自治区)、4个军区空军和1个军级单位。在面对进退走留的一次次抉择中,李浩始终怀揣翱翔蓝天、搏击长空的梦想,坚守对党的忠诚,坚守对飞行的执着,坚守对蓝天的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入伍之初立下的铮铮誓言。

  留恋部队,不能离开

  2000年8月,李浩因为长期从事飞行工作,身体被检查出患有腰椎间盘脱出,医院检查后建议他休息。虽然这是飞行员的职业病,但是大多数飞行员都会借此机会转业到地方航空公司。而此时的李浩一心想在部队继续飞下去,别人在病房里躺着休息,他却一刻不停,从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到主动加强身体锻炼,他用实际行动,让自己的身体重新达到了飞行的标准。

  “老李,你怎么这么傻呐?现在你正值转飞民航的黄金年龄,好多人没病都要找医院办理病退停飞,你倒好,符合病退的条件却执意要留在部队。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一位同来医院看病的飞行员战友说道。李浩笑一笑:“在部队待了这么多年,我早已习惯了部队的生活,舍不得离开呀!”

  2015年夏天,李浩到北京做例行体检时,医院发现李浩患有血管动脉硬化,管壁堵塞达到24%,伴有高血压,背部出现脂肪瘤。因医生不知道李浩是无人机飞行员,准备给他下身体不符合飞行条件的结论。李浩知道后,急忙找到自己的主治医师,一番说明,将自己无人机飞行员的情况介绍清楚,医院同意重新对他进行检查,对比无人机飞行员的身体要求,最后给他下了身体合格结论。李浩这才放下心来,在切除脂肪瘤后,就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李浩参加无人机飞行研讨会

  我是祖国的一块“砖”

  2010年底,空军选调飞行员到空军某无人机旅,李浩第一个报名,很快,部队便安排李浩到南方某地学习。这一次的决定,李浩和妻子进行了彻夜长谈。起初,妻子并不理解他的决定,觉得等老李退休了在东北鞍山颐养天年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李浩只好哄着妻子说:“南方多好呀,四季如春,到时候让女儿去那边读研,咱们就可以在那安家了。”妻子知道李浩主意已定,笑着说道:“咱家你做主,到时候,我也学学南方话。”

  转瞬一年的时间过去,年底组建空军某无人机团时,抽调李浩到华东某地。这一年的春节,是李浩盼望已久的,李浩带着妻子和女儿斯特,回到河南老家陪父母,一大家子人围着电视看春晚,这让多年没有和家人团聚过年的李浩笑得合不拢嘴。然而1月底春节刚过,2月初他就接到电话,单位的任务需要他。“没问题,我保证按时到达。”没享受几天家人团聚的李浩起身收拾行囊,政委几次电话打来,询问李浩的困难:“老李,你年龄也大,这次去西北,可能时间不短,家里有什么困难别藏着掖着,我都给你想办法。”“没有困难,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句掷地有声的回答,李浩便匆匆告别家人,在春节期间,就返回了单位。

  一路向西,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李浩的“江南梦”变成了“戈壁滩”。2012年,空军航空兵某师的政委来看望驻训部队。会餐中,政委让李浩说说来到这里的感想,内心激动的李浩端着酒杯说道:“我笨嘴笨舌的,也不会说啥感想,我就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话音刚落,大家就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是呀,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一块块坚硬的方砖,只有听党指挥,团结协作,才能建造成一座又一座坚固的城墙!

  

  李浩(资料图片)

  想留在西北大漠

  有一天飞行训练结束后,李浩突然说:“我可能要留在这个地方了。”这句话让大家惊讶万分:“李老师,你真不会想留在这里吧?!”在西北驻训过程中,李浩看到的是内地机场无法相比的净空条件和远离喧嚣适合潜心学习的环境,西北大漠戈壁更适合无人机事业的建设发展,他内心萌生出一股在西北干事创业的激情。几个月后,上级通知来了,李浩所在的团整建制转隶到西北,李浩所在的驻训分队更是就地转隶。正当大家在为突如其来的命令感到意外时,李浩说了一句大家做梦都想不到的话:“哎呀,我过冬的厚衣服还没带过来呢。”李浩的心已然在西北扎根了。

  

  李浩在外场指挥飞行

  安心学习,鼓励战友

  2010年底,空军某无人机旅组建,当时主动报名从事无人机飞行事业的飞行员有20名,但最后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人并不多。

  从自己飞行单位习惯了优厚待遇的飞行员们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南方山区,加之每天都是枯燥的理论学习,很多人都很不适应,有3人在报到不久后就打报告申请返回了原单位。但是李浩一直心如止水,把心态放得很平,每天照常出操、学习、锻炼身体。在他看来,对飞行事业的渴望,反而让他感觉每天都过的充实,理论学习也津津有味。和他来自一个单位的飞行员老穆却有些沉不住气,经常跟他说:“这都三四个月了,连个飞机的影子都看不见,你说,咱们这么学,有啥意思,哪有空中战斗的酣畅淋漓!”

  李浩知道后,经常借和老穆一起爬山、散步、探讨无人机飞行理论方面问题的时机,劝老穆坚持住,相信无人机今后肯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今,老穆也成为空军某无人机团的骨干力量。老穆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深有感慨地说:“当时,如果不是李浩经常开导我、给我做工作,可能我早就离开不干了,直到现在我都十分感激他。”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

  在李浩的影响下,很多官兵熟悉了西北,爱上了西北,也不仅自己想在西北扎根,家属也愿意到西北安家。试飞站一室主任杜继永,是全站唯一的博士,他经常和研究生学历的妻子杜韦讲李浩老师的故事,觉得静谧的戈壁大漠更适合高学历的人干一番事业。去年底,妻子随军来到部队,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驻地一所中学任教,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据了解,2年多来,已有10名官兵办理随军,5随军家属在驻地就业,今年还有3名官兵想办理随军手续。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