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喆:“一带一路”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意义重大

2017年05月13日 06: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万喆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全球瞩目。正如习近平在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到“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的形势“稳中有忧”,中国金融在加快“走出去”,加快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形势复杂的国家去,管控好金融风险,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需要“一带一路”建设。因为中国想要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全面提升国际地位,就需要注重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需要找到金融助力突破口,既为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展空间,也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话语权搭建平台,最终实现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相互转换、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

  当前中国金融安全的挑战来自于多方面。首先是经济安全。中国经济面临的产能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困境的压力和挑战。2016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4.1%。但与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相比,中国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还有较大潜力。促进“货物出海、企业出海、人民币出海”才能更好保障国内经济金融安全,需要一个强大的全球金融体系做支撑。

  外交安全上,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并没有完全有效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尤其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历史上,中国对周边国家有“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影响力,而现在,中国是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却对全球事务缺乏足够话语权,对周边事务缺乏绝对领导力。

  金融安全上,当前全球的金融秩序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霸权、世界银行和IMF为核心的体系,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当全球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经济框架的包容性缺乏就显得极为突出,发展中国家融资缺口巨大,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极不对称,阻碍了国际经济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

  当前,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基础,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走出去”的同时,通过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中国-中东欧基金”,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和解决方案。并有望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力量促进经济合作和互补,实现共同转型升级和长足发展。

  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构想,顺应了新兴经济国家经济体的发展,也加强了国际金融机构建设,增强了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的参与度和重要性。通过多个金融组织的建立,中国也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建设起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发言权和地位,同时有利于打破该地区阻碍贸易、投资、资源往来的障碍。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深入推进。为了在跨境贸易结算时,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二次兑换成本,沿线国家普遍能够接受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其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在“一带一路”建设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同时,也需要做好风控工作。“一带一路”沿线政治与公共安全风险会增加金融合作风险。在中亚,在南海,长期大国博弈不断。同时,恐怖主义在该地区较为活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市场风险也不容小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迥异,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也很不一致。国内金融机构总体金融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仍需要改进,应对更大风险敞口的风控能力也有待加强。

  中国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创新建立多层次合作基金,吸引沿线国家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各类国家专项资金,加强与其它基金的合作;加强保险体系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丰富保险品种,有效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加强出口融资方面的保险专项政策安排,支持面向“一带一路”出口资本性货物和工程;完善区域协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金融监管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辨识能力,加强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

  资金融通是“五通”体系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中国金融不仅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而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业不断融入国际,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在充满风险的金融战场上强化自身机能,提高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国际视角的中国金融企业和金融人才,才能不断夯实国家金融安全的根基。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