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这既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的判断和把握,也是引领“一带一路”发展方向的重要指针。“一带一路”强调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和平与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虽然严格来说,目前的“一带一路”规划中,国际和平与安全合作还没有成为主要内容,但“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这也决定了其将为人类和平与安全事业带来正能量。
“一带一路”加强各国政治互信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一段时间,国际上也曾存在过质疑和顾虑。由于恰逢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之际,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即将发动一场新的地缘政治博弈,也有人将其视为中国谋求势力范围的“野心”和举措。随着中国不断围绕“一带一路”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其进行正面理解。“一带一路”倡导加强政治互信,成为人类和平与安全事业的重要前提。
首先,中国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和秩序。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国际场合均强调维护联合国宪章及各种国际公约,坚持主权平等和对话协商,以及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要原则。《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也明确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原则首先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来说,多年以来不得不面对国际社会长期存在的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不面对一些国家对国际规则的“合则用、不合则弃”,不得不面对一些国家或集团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等问题。因此,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强调对国际公认的秩序规则不“另起炉灶”,而是维护完善和改革创新,充分赢得了沿线各国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一带一路”建立在“伙伴关系”基础上,减少了和平安全威胁。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重要内容,并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互为表里。大国伙伴关系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与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结盟和敌对关系相比,伙伴关系是国家关系的进步,是推动平等合作的正常国家关系。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也就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和演进。
建立在全球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增加和平因素,减少战争和对抗因素。从双边层面看,“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机制包括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双边机制作用等,主要目的是联合研究合作规划、协调推动合作项目,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内容很少。从多边层面看,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都是以经贸合作为主题的多边合作机制。即使是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等涵盖了和平安全内容的多边机制,也是以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为主要目标的。
第三,“一带一路”在加强沿线国家政治互信方面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后,当国际重大热点问题与之相关联时,“一带一路”的有关合作理念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方面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2017年2月13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重点合作方向,支持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互利共赢,联动式发展,以造福各国人民。之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促请会员国制定措施并改善条件,减少关键基础设施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这表明“一带一路”的政治互信理念已经开始发挥重大作用。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与各国友好交往,扩大国际社会“朋友圈”的重要纽带。按照最初规划,“一带一路”涉及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截至2016年9月,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完成对接,达成联合声明、双边协议/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谅解备忘录、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合作规划纲要等成果。其中,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政策沟通效果突出。
“一带一路”加强国际经贸融合
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古已有之,但全球范围内的战乱与冲突却有增无减,其原因在于国际经贸合作既能够带来收益和繁荣,同时也会导致摩擦和冲突。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战争都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不能处理好国际经济矛盾,则长期持久的和平与安全无从谈起。与简单强调经贸往来不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是国际经济的深度融合,既包括宏观发展层面的对接,也包括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还包括各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战乱和冲突的成本,能够有效协调摩擦和纠纷,从而有利于和平与安全的发展。从“一带一路”实践看,目前中国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带一路”成为我国扩大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自2013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与贸易往来不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额达到6.3万亿人民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以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也表现不俗,2016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达到145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5%。新签的对外承包合同额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实现了国内外协同和联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涉及我国西北6省、内陆1市、西南3省、东北3省、东南5省等5个大区域。其中,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目前,“一带一路”各省都制定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相关举措,其中西北6省和福建、广东和黑龙江等省份均出台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带一路”有力促进了沿线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规划建设了“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为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从穿越中亚腹地的塔吉克斯坦瓦亚铁路,到连接东南亚岛屿的印尼塔扬大桥;从横贯东欧平原的匈塞铁路,到跨越非洲大陆的亚吉铁路,全球互联互通版图打上了清晰的中国印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纺织、家电、汽车、钢铁、电力等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帮助了像孟加拉、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国家发展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逐渐形成联动式发展的全球产业链。
“一带一路”促进全球文明互鉴
在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占据着主流地位。比较突出的观点是将世界冲突的根源归咎于文明的差异,将贫穷落后的原因怪罪于文明的落后。事实上,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欧洲文明形成了四个重要的文明极点,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出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人类和平的纽带。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明互鉴,正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本事实,并促进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充分焕发每种文明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战乱和动荡的地区,也不可避免会碰到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预防、终止冲突以及抚平战后创伤、恢复重建等方面,文明互鉴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明互鉴顺应了人类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强烈期待。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人类共同经历的多次战争,使全世界人民普遍期待一个文明开化、多元发展、和平繁荣的世界。自全球殖民统治结束以来,全世界的文明种类和数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这说明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特点会强化而不是弱化。越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人类越是需要文明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
世界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同时也影响着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源的配置方式。人类战争和冲突往往起源于对土地、人口和自然资源等的争夺,当一种文明以自身的方式去支配和压迫另外一种文明时,就会导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因此,文明之间更需要相互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协商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冲突的产生。
“一带一路”摒弃了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将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的霸权思维,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共存与共同发展提供新平台,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对于世界实现持久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明互鉴理念,促进民心相通,文化多元共存,为和平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和平发展新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智宇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马文琤、特聘副研究员杨玉鑫)
(责任编辑: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