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1日讯 (记者常理)今日,2017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农业发展将保持稳健态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粮食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
据悉,《报告》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饲料等产品为对象,对2016年市场形势进行了回顾分析,基于未来10年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合理假设,综合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即CAMES模型基线预测和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对2017年、“十三五”期末和未来10年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系统展望。
《报告》指出,未来10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稳中略减,总产量将稳定在2亿吨以上;口粮消费保持增长,2026年消费总量预计为15583万吨,年均增0.5%;2020年之前稻米价格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将小幅下跌,之后有望稳中有涨;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降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0.3%,产量保持稳定,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0.3%;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
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报告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创新。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以小农生产为主,实现规模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立足我国国情,依靠市场化信息化提升2亿多小农户利用信息、参与市场、融入产业的能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推动中国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加快发展,为中国农业和世界农业发展再做新贡献。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认为,中国农业展望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连续4年发布的展望报告日益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产业界的重视。作为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中国与全球市场互动不断加深,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业产量统计调查,改进农产品成本和价格的监测办法,建立健全中国农业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体系,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供更好的支撑。
(责任编辑: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