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让“放错地方的资源”各归其位

2017年04月04日 05:5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3月25日,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一小区内,市民正在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北京市区几乎都配有分类垃圾桶。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摄

  在北京,蓝绿灰三色分类垃圾箱已经成为不少居民区的“标配”。越来越多的市民将不用的纸箱折叠好放进蓝色的垃圾箱,瓜果皮和剩菜倒进绿色箱子,塑料袋扔进灰色垃圾箱。近几年,随着垃圾减量政策的不断推进,北京垃圾产生量激增的步伐放缓。按照预计,早该封场的几座垃圾填埋场沿用至今,再生资源回收率逐年大幅提高。

  垃圾分类的东城模式

  在北京,提起垃圾分类减量的“排头兵”,要数位于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小区。凡是到过这儿的人,都会为这里坚持不懈进行垃圾分类的做法竖起大拇指。

  2003年,包括4号院在内的北京数十个小区,在政府支持下先后购置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对小区内部单独收集的厨余垃圾进行快速分解。14年后的今天,不少当年信心满满开展厨余垃圾处理的小区早已半途而废,而4号院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仍然安然地运转着。

  “我们小区是2003年入住的。一入住就推行了垃圾分类,宣传也从没间断过。”谈到经验,小区物业经理朱江首先想到的是,早立规矩和常抓不懈。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三个一组,每组垃圾桶后方都有一块牌子,图文并茂地写明每个桶投放什么垃圾。“有字有图,肯定扔不错地方。”如今,绝大多数居民都习惯了垃圾分类投放。

  包括朱江在内,小区内共有4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其实,垃圾分类并不难。关键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形成氛围。”他举例说,卫生间垃圾可以归类为不可回收的“其他”垃圾;厨房的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属于厨余垃圾;可回收的纸箱、报纸等,要投放在“可回收”垃圾桶里。

  当居民将初步分类过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后,保洁员的工作便开始了。他们要把可回收垃圾打包整理好,并检查厨余垃圾是否符合标准。剔除大骨头、食品袋等厨余处理设备“吃”不下的“硬骨头”,每天有20多公斤剩菜叶、果皮经“消化”变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热量和肥料,这些肥料被免费发给小区居民用作花肥。

  如果说东城区4号院的垃圾分类贵在坚持,那么同在东城区的龙潭街道的探索则更具创新精神。这里是北京最早引入垃圾分类刷卡积分的街道,居民在家中将垃圾进行分类,按照分类标准使用POS机集中投放,月底按照积分比例可换取小型日用品。

  这里的居民每次正确投放垃圾后,垃圾分类指导员就用POS机为居民刷卡积分,够50分可以兑换一张10元超市购物券。分类收回的厨余垃圾由区厨余垃圾运行中心收运,可回收垃圾由街道或物业统一处理,其他垃圾运到垃圾转运站,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混合。几年中,居民从嫌麻烦到接受再到自觉投放,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

  东城区自2010年起大力推进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已在216个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涉及11.51万户、33.34万常住人口,占全区小区总数的82%,占全区小区常住人口总数的80%。

  垃圾减量的实践经验

  3759个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覆盖有物业管理小区的80%;配置户用垃圾桶300万套,设置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站5万余个;配置厨余和再生资源专用车辆1000余辆;改造密闭清洁站750多座……这组2010年至2015年的数据背后,是北京为推行垃圾分类下的苦功夫。

  “这些年,北京已经完成了一批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硬件配套设施。”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小区延伸直到末端处理,进行全系统衔接,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初步框架。北京初步形成覆盖16区县,由22家主体回收企业、15个分拣中心、4700多个回收站点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在不断的摸索推进中,一批政策法规标准相继出台。2012年3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省级行政区域生活垃圾处理专项法规。随后,《北京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考核暂行办法》等30多项政策标准出台,涵盖垃圾分类系统建设、考核验收、日常运行、综合监管、宣传教育、社会发动等各个环节。为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北京还构建了由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层级的专项管理团队。市级层面成立“垃圾减量分类办公室”,东城区、房山区成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区)。如今,分布在各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已达2万余人,他们搞培训、做宣传、现场指导居民投放垃圾,成为垃圾分类推动的重要力量。

  要调动各级管理团队的积极性,监管考评体系不能少。北京首批达标试点居住小区2010年建成,2011年即发布了《北京市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重点检查源头分类效果和分类垃圾混装混运等情况,建立了“日检查、月考核、季评价”的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市区街三级监督考评体系。

  此外,北京还定期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持续开展“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组织上百期万余人参观了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治理后重建的公园等。通过密集的宣传,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开展的“绿色餐饮”“绿色包装”“绿色办公”“绿色校园”“绿色印刷”等行动深入人心。

  水滴石穿,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环境效益开始显现。在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垃圾产生量激增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减缓,曾预计几年前就需要封场的几座垃圾填埋场延续使用至今。同步提高的是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每年500万吨水平,回收比例超过发达国家。

  任重道远的探索

  垃圾分类并非一片坦途。从业内人士的角度看,北京市现阶段推进垃圾分类仍有很多“先天不足”,比如,北京尚处在无害化处理的攻坚阶段,即国际经验固废处理的初级阶段,时机不成熟;垃圾处理设施在待建、正建过程中;由于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缺乏,垃圾分类基础不牢等。

  “难点和问题更多集中在对身边小区分类效果的质疑,对多年来垃圾混装混运的质疑等。”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将着力采取巩固小区、调整政策等举措,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转型、升级和优化。

  仅以垃圾“混装混运”为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后端处理设施还在立项、建设,缺乏有效支撑;可能是物业未能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收运,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因为小区没有成片规模,环卫作业部门收运线路设计调整节奏不够迅速;更可能是因为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尚待提升,很多人还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或意识有了却没有付诸行动。

  可以说,从居民源头分类投放、小区保洁人员分类收集、环卫及其他作业队伍分类收运、密闭清洁站改造到位分类作业,以及末端设施分类处理处置能力等,北京的垃圾分类都处在“成长期”,刚刚进入“磨合期”,距离“成熟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此前的成功经验不断提示,垃圾分类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多方参与合作,给予包容和耐心,并人人付诸行动。“要想做好小区垃圾处理,就得对垃圾处理有感性认识,建议大家去垃圾填埋场看看。”朱江说,“不要让垃圾山进一步侵蚀我们的生存空间”。

  垃圾分类的未来什么样?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处置的理想模式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理的顺序,构成“金字塔”式管理目标,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最大化。北京将按照发达国家经验,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并轨,建立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并根据需求构建合理、经济的垃圾分类技术物流体系。

  北京市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很明确。日前,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北京市市长蔡奇与各区区长签订九类责任书。垃圾处理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缓解交通拥堵、安全生产等均在其中。

  针对垃圾治理,北京市将通过制定出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同时确保生活垃圾焚烧厂等12项工程建设实现年度目标,并研究建立建筑垃圾运输处置第三方结算办法,实现源头、运输、处置和循环利用全过程监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责任编辑: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