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日报:以互利合作推动中澳关系阔步前行

2017年03月23日 07: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很不平坦。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总理对澳大利亚的访问,将向世界发出中国同亚太乃至世界各国致力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积极信号。中澳双方互利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促进彼此间继续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也进一步为亚太地区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榜样。

  3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离京,开始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在澳大利亚举行第五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中澳双方有望通过深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拓展互利合作,提升交流水平,推动中国同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彼此国家人民。

  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很不平坦。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也引起全球各地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总理对澳大利亚的访问,将向世界发出中国同亚太乃至世界各国致力于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积极信号。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国家,中澳是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国是澳大利亚连续8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6年两国自贸协定全面实施,中澳双向贸易达到107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除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两国在教育、文化、旅游、地方、司法执法以及国际地区事务中开展了广泛合作。2016年,中澳两国人员往来近200万人次,在澳中国留学生达到26万人。2017年是“中澳旅游年”,双方正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两国已结成超过100对友好省州和城市。

  中澳两国高层近年来频繁往来,在双边和多边场合多次会面,这为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交45年以来,中澳关系与合作不断超越国情与制度差异,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逐渐累积信任,妥处分歧,行稳致远。中国将澳大利亚看作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澳大利亚丰富的能矿资源、优质的农产品、发达的服务业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稳定的物资和技术来源。澳大利亚是中国长期而可靠的能源、资源和服务产品供应国。同样,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产品的强劲需求,也有力地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发展。

  中澳双方互利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促进彼此间继续深入对接发展战略,也进一步为亚太地区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榜样。正如李克强总理此次出访之际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所言,“当前形势下,中方愿同澳方顺应地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大势,以实际行动共同发出积极信号,稳定市场预期,为地区乃至世界传递中澳信心,做出中澳贡献”。

  总理这次访澳期间的日程十分丰富,不仅将同特恩布尔总理举行第五轮两国总理年度会晤,还将会见科斯格罗夫总督、联邦参众议长等澳方领导人,就提升两国务实合作水平、推动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深入交换意见。中澳双方将探讨如何更好实施双边自贸协定,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促进科技创新合作,深化贸易投资、能源资源、司法执法、教育文化、旅游、地方等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双方还将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进一步展示中澳合作的全面性、战略性和务实性。两国总理将共同出席中澳经贸合作论坛、省州负责人论坛等活动。这些合作,有利于中澳两国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巩固利益纽带,将两国关系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将为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秩序,促进地区的发展繁荣,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任编辑:梁靖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