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赖小民代表:加快构建我国“区域性国际金融体系”

2017年03月14日 20: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赖小民(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4日讯(记者周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赖小民日前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聆听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应加快构建我国“区域性国际金融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赖小民代表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投资摩擦可能性加剧,全球化进程停滞,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6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4%。发达经济体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为1.8%,其中美国经济增速预测为2.2%,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6%。随着美元步入加息周期和升值周期,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金融博弈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国际金融体系与秩序面临深刻变革,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应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金融环境的考验。

  “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同时能引导国内产能、技术、资本走出去,从发展模式上实现从GDP增长过渡到GNP增长的阶段,从资本和货币角度看,形成“资本项目下输出,经常项目下回流”的人民币跨境格局。从国际经验看,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日本的“黑字环流”都是与本币国际化和形成一定区域性国际金融体系相生相伴的。因此,谋划构建我国具有主导地位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体系”,既是对美元体系主导下世界金融风险的防范,更是推动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赖小民代表认为,当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与经济实力不匹配。我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般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GDP将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大国之崛起,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离不开国际金融战略的强有力支持,最近100年的美国历史就是最典型证明。但是当前,人民币还不是地区主导的国际货币,在全球资本流动下,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还受制于大国的货币政策,大宗原材料、能源定价的话语权仍然不足,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深度与广度不足。

  二是广义货币存量相对充足与人民币走出去不足。我国M2/GDP居世界前列,2016年末, M2余额达155.01万亿元,存量资金对国内资产价格形成上涨压力,容易催生局部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同时,由于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导致投资效率和回报率降低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对外使人民币在全球货币的利率、汇率等价格博弈下形成贬值压力。

  三是对外金融投资增长(外汇资产)与较高水平FDI并存,跨境资本流动压力较大。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对外金融资产持续增加,境内主体继续配置境外资产。具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净增加2112亿美元,较上年多增12%;通过QDII、RQDII和港股通等对外证券投资净增加近1000亿美元,多增约30%;存贷款和贸易信贷等资产净增加约3000亿美元,多增约1.5倍。同时,2016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保持了1527亿美元的较高水平;来华证券投资净流入超过300亿美元,较上年多增约4倍;存贷款、贸易信贷等负债净流入约40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国际资金大循环中,跨境资本流动压力依然较大。

  赖小民代表建议,构建我国主导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核心逻辑是:产能和资本输出——货币输出——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体系——主导影响区域金融体系。

  (一)完善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政府难以包打天下,必须创新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引导国内社会资本走出去。一是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聚合大量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海外投资、海外并购以及股权基金和并购基金等,最大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二是要加快PPP、BOT等投融资模式的配套制度建设。尽快完善“一带一路”建设PPP、BOT模式,并适度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和重大项目上,实施PPP、BOT创新模式。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内金融市场(人民币资金市场)。依托政府信用,向境内金融市场发行“一带一路”建设专项债券,引导外汇储备、社保、保险、主权财富基金等参与“一带一路”投资。

  (二)推动人民币区域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人民币首先应立足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力争使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主导性区域货币。一是要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本币互换规模和范围,优化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扩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机构。二是大力培育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自贸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同时,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机构和个人使用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融资。三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放宽金融机构跨境贷款审批。鼓励境内外商业银行为跨境项目提供人民币贷款,引导更多的沿线国家政府和机构在香港等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开放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鼓励“一带一路”项目发行“熊猫债”。

  (三)推动金融机构双向进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

  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互设跨境分支机构,提高沿线国家金融紧密化程度。一方面,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通过在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配合装备产能输出,增进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投融资政策的了解,与当地金融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并购债券、融资代理等金融合作,以跨境经营服务于跨境产业链。另一方面,支持沿线国家金融机构“走进来”。沿线国家金融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可为跨境商业合作提供跨境结算、资金池和内保外贷等金融服务,丰富我国跨境金融支持载体。

  (四)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和监管合作框架体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多样化的金融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仅靠单边努力难以发挥协同作用和应对风险挑战,需要建立多边金融合作机制。这一合作机制不仅顺应国际金融危机后区域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更会为我国的国际金融战略奠定基础。一是完善全球和地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完善国际游资预警机制,制定应对防范国际和地区金融风险的预案。二是组织“一带一路”国家共同设立金融稳定基金,牵头建立区域金融风险援助机制,减缓金融风险的蔓延,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监管当局的沟通互动,扩大信息共享范围,提升在重大问题上的协调性和监管一致性,逐步形成区域内金融合作和监管协调框架机制,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地区的金融影响力和话语权。

  代表委员小资料:

  赖小民,汉族,籍贯江西瑞金,196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党校研究生,高级经济师。1983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货币政策、信贷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现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更多报道请见 “稳中求进 团结奋进——2017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