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记者3月5日讯(记者温济聪 专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哪里?对此,《经济日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进行了专访。
记者:为什么现如今要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白重恩:当前,阻碍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是“供需错位”,供需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在我国的供给体系中,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促进内需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动力寻求路径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来源,不仅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更是要考虑增长动力的来源。研究经济增长,必须了解GDP核算的概念,GDP核算来源于投资、人力资本和效率。在效率方面,主要着重于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通俗地说就是给定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把这些要素变成产出这个过程的效率有多高。我们经过研究,2008年以来,效率的改善对于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是逐步减少的;而投资起到的作用更大,这样的增长不可持续,因为不可能让用于投资的部分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否则消费所占比例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受到了约束。而我们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所以消费占产出中的比重应该是不断提高的,用投资推动的增长模式不能持续,只能靠改善效率,因为人力资本的改善短期内是有限的,人口结构很难短期内改变,所以能够改变的部分就是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供给侧改革很重要,要从投资拉动的增长到效率拉动的增长,因为投资拉动的增长不可持续,只能靠效率推动的增长,老百姓从中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
记者: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逻辑一脉相承,为有效落实提供了重要支撑?
白重恩: 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此外,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其中的政策逻辑一脉相承,表明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决心。
记者:是否也与新常态有关?
白重恩:是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水平总体平稳,一些经济指标稳中向好。但不可忽视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并未改变,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这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一。
记者:如何看待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之间的矛盾?
白重恩:比如去产能,过剩的产能会导致低效率。产能过剩的行业集中在水泥、钢铁、玻璃、煤炭、电解铝等传统领域,很多都是与建筑有关,过去过度靠投资拉动,从而拉动了为投资服务的这些建材的行业,但是投资的增长不可能持续,那么投资增长速度下降,所以这些行业产能过剩了。
现在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去产能,一个是创造需求。但创造需求就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所以“产能过剩时,要增加需求”的说法,忽视了增加什么样的需求,是否是社会真正有需要的需求,否则就会导致浪费。不应为解决水泥的过剩产能就去创造公路的过剩产能。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是误区。而食品安全、产品品质、清洁的空气等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这些需求又是现有的产能无法满足的,所以我们要做结构性调整,目的是增加经济的效率,更好地满足于老百姓真正的需求。
记者:您提出的“新二元经济陷阱”是什么样的概念?
白重恩:老的二元经济是城乡二元结构,而我所说的“新二元经济陷阱”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市场主导的投资的二元结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刺激投资——成本增加——企业不愿意投资——消费下降——经济进一步的下行压力,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叫做“新二元经济陷阱”。所以,要用供给侧结构改革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走出陷阱,经济下行压力时不要定过高的增长速度目标;为了增长做财政刺激时,不要多用投资,而更多应该用减少降低税费负担。我们企业面临的严格的税收在国际上排在中下水平,但与社保相关的费用以及各种杂费,仍需进一步规范。
代表委员小资料:
白重恩,男,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
更多报道请见 “稳中求进 团结奋进——2017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