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36分钟的零距离对话 “部长通道”的担当与责任

2017年03月04日 07: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3日新媒体专电 3日下午,今年全国两会首次启动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商务部部长钟山、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先后回答了现场记者现场提出或通过网络收集到的十几个问题。

  记者问得巧,部长答得妙。“部长们”经过的时间很短,整个过程一共持续了36分钟左右。而这小小的36分钟,充满着担当与责任。

  GET到了“部长们”的兴奋点

  “听说您非常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这是教育部和央视共同制作的,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将加大传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比重?”

  3日下午的“部长通道”上,首个亮相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刚一经过守候的记者区,就有记者大声提问。

  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问到了陈宝生的“兴奋点”上。

  “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陈宝生兴奋地说。随后,他就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计划。

  陈宝生接到的第二个问题,则是一个老话题:怎样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让大家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陈宝生说,优质资源让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等化,这些年教育系统采取“多校划片”等办法,取得了不少成效。不过,陈宝生也表示,这仅仅是治标,真正的治本是均衡发展。

  历年两会,有些话题始终是热点,比如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等。而媒体、网民的一次次发问,“部长们”并没有回避,反而让他们的工作目标越来越坚定。

  “我们会继续努力”:一场犀利和坦诚的对话

  并不是所有提问都要让“部长们”娓娓道来的,也有单刀直入、问题导向式的。

  “每个人坐飞机都不希望晚点”,“大家还不够满意,民航局未来在解决晚点问题上有什么举措”--中国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拿到的第一个问题有些犀利,可他还是认认真真用了将近4分钟,坦诚回答了公众的关切。

  “去年我国航班正常率达76.4%,比上一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应该讲,对正常率问题大家还是不够满意的,“但我们会继续努力。”冯正霖说:“因为航班正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它包含了天气、军事活动、机场、航空公司、地服、空管等多种因素,任何一种都可以造成航班的正常率下降……”

  冯正霖说,虽然近两年天气因素已经成为影响航班正常的主要因素。“但是航班正常还有空间可挖,我们会继续努力。”这是他留给现场记者的承诺。

  就任商务部部长后首度同媒体见面的钟山,也迎来了“现在外贸形势比较严峻”、商务部“有什么想法和打算”的有点辣味的问题。“我认为必须调整,那就是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钟山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定。

  在谈到自己任期内有什么打算时,钟山坦诚表示“愿意和大家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那几分钟可以回答得完的,因此他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加倍努力”表明了态度,也用简短语言谈了工作方向与目标,完成了自己的“首秀”。

  侨是“桥”,“部长通道”也是“桥”

  “如何用好现有的文物”--“部长通道”主持人在微信公号搜到的一个问题,显然与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的思考相遇。提问者认为,现在文物要么保护了就不能用,要么用了就怕被破坏,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现象。

  “让文物活起来,主要得在活上下功夫!”刘玉珠系统介绍了文物资源向社会开放、提升博物馆服务、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用好互联网平台等方面的打算,并透露“让文物活起来”是国家文物局“十三五”的重要工作内容。

  “部长通道”的熟面孔、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接到的首问,就从“侨”字谈到了“桥”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四千多万的华侨华人,是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裘援平说。

  裘援平详细解读了“如何团结侨胞,让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多作用”的问题,并接下来一口气又回答了“华人华侨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的提问。

  “我和裘主任是浙江同乡,浙江也是侨乡,裘主任以‘侨’为‘桥’,很生动也很深刻。”现场一位来自浙江的女记者说,“而在记者和网友眼中,每次的‘部长通道’,也是一座桥连结‘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的桥梁。”(记者李亚彪、潘林青、王成、高洁、陈晨)

(责任编辑:孙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