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承诺回音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落实情况回眸

2017年02月28日 08: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图① 2016年12月20日,贵州从江县极贫乡镇加勉乡加坡村搬迁群众在新居领到了帮扶部门赠送的家电。当日,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仪式在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贯洞镇井内安置小区举行,来自加勉乡极贫乡镇加坡村的100户贫困户分到了新房。吴德军摄

  图② 2016年4月7日,在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公司石油二厂,工作人员对炼化设备的环保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在2016年雾霾治理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辽宁省2017年将继续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辽宁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透露,2017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有望继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预期下降9.1%。新华社记者 杨 青摄

  图③ 2016年9月30日,施工人员在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大坝截流现场进行作业。当日,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概算总投资49.532亿元的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成功截流,这标志着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工程将提前进入关键的大坝主体施工阶段。新华社记者 汤 阳摄

  图④ 2016年12月26日,车辆在湖南沅陵酉水大桥上行驶。当日,沅陵酉水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与沅水二桥、龙兴大道建成通车,有助于加快太常片区与城南片区开发进程,打破县城交通瓶颈,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瞿宏红摄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这些目标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更是政府的民生承诺。一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过去了,这些承诺完成得怎么样?请看对部分量化指标的解读——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这一增速水平虽然比2015年放缓0.2个百分点,仍然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的预期目标。

  6.7%的经济增速,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从总量规模看,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GDP总量早已达到11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基础上,要实现6.7%的经济增速,难度要比过去大得多。而且,如此庞大的总量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的经济增量也要比过去大得多。如果以2010年作为不变价格计算,2016年我国GDP增量突破了4万亿元。这样的增量规模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到近三分之二,新经济、新动能也在明显积聚,高技术产业加快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明显增加,单位GDP能耗下降5%,清洁能源比重上升。此外,从与民生相关的指标看,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温和上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看,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6.7%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而且中国对当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34%。在“三驾马车”中,2016年,我国全年对外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我国消费升级带来的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加,出境旅游和购物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很多国家商品消费市场和服务业增长;尽管我国进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进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

  总的来说,6.7%的经济成绩单有着较高的含金量,不仅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加快成长,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也在稳步提升。

  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等。因此,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新的一年里,仍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十三五”开局之年,脱贫攻坚首战全面告捷。全党全社会合力促脱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等任务圆满完成。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一年来,中办、国办先后发布10个配套文件,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1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对扶贫工作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拿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各地都出台和完善“1+N”扶贫政策举措,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确保政策举措有效落实落地。

  扶贫必先识贫,找出真正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基础。2016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在全国展开,近200万人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补录贫困人口807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部门选派18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增强。

  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后,财政资金大幅跟进。2016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667亿元,同比增长43.4%;省级投入资金超过4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有了资金投入,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健康工程扶贫等,都成为撬动“穷根”的得力杠杆。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乡村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探索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增收的新模式。贵州设立3000亿元脱贫投资基金,着力解决产业扶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湖南探索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取得明显成效。

  电商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成为扶贫新热点。2016年,全国42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商扶贫试点,158个贫困县被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甘肃陇南市在贫困村开办网店800多家,带动贫困户15万余人,销售总额达到3.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7万个。

  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去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劳务协作扶贫打开局面,在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组织开展劳务协作试点,并在全国推开,全国有缴费记录的480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先扶智”,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全部免除。(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

  低保提标超出预期

  2016年,我国城市和农村低保(简称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同比提高10.8%和17.8%,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的目标任务。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民政和扶贫部门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工作顺利开展,低保兜底脱贫成效政策逐步显现。2016年9月,民政部、扶贫办等6部门报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政策、对象、标准、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衔接,强化兜底脱贫。民政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通知》,指导全国民政系统抓好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国有扶贫任务的省份基本都出台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的配套政策措施。

  与此同时,低保标准得到同步提高。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力度,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低保补助资金较上年增加6%左右,使中央财政安排的低保补助资金达到1242.4亿元;另一方面,民政部指导各地按照国家扶贫标准综合确定农村低保的最低指导标准,使农村低保标准持续提高。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国平均农村低保标准达到了每人每年3611元,同比增长17.8%。我国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县(市、区)数,已经从2015年底的1521个减少到502个。

  做好民生保障,“兜底补短”是关键。2016年,民政部指导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在低保对象认定中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实施政策性兜底保障。去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84.8亿元,同比增加81.9亿元。

  在加强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社区评议、张榜公示等传统手段的同时,民政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查询社会救助家庭成员证券财产、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等信息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使低保对象的认定更加准确。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97.9%的地市级,83.6%的县级建立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大幅减少了骗保、错保等问题的发生。(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水利建设势头强劲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势头强劲。2016年11月24日,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目标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

  2016年,新开工引江济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福建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等21项重大水利工程。至此,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106项,在建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同时,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推进,江西浯溪口水利枢纽、青海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等14项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并发挥效益。重大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去年的投资计划执行全面提速,年度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95.5%,其中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96.4%,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汪安南介绍,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深化前期论证,严格履行程序,从建设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规模和标准。对于资金保障问题,采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方式,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用好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扩大水利利用信贷的资金规模,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补贴、价格机制等政策措施,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重大水利工程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对民生的改善也有显而易见的成效。汪安南介绍,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一些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防洪保障;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优化了国家水资源的配置格局;重大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围绕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推进灌区的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随着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如期建成,我国将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网络,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

  交通投资迈上台阶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达1.78万亿元;全国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

  2016年,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圆满完成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年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的投资建设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铁路方面,为更好地完成“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2016年中国铁路投资额仍维持在高位,中国铁路市场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全国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15亿元,其中,国家铁路完成7676亿元。

  在巨额投资的保障下,我国在建铁路项目有序推进、进展顺利。投产新线3281公里、复线3612公里、电气化铁路5899公里;新开工项目46个,其中,15个项目以地方政府或社会资本投资为主。

  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沪昆高铁全线运营,云桂铁路、渝万高铁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扩充至9.5万公里、占比达到76.6%;12个铁路扶贫干线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34亿元。

  去年年底,沪昆高铁全线开通后,更是补全我国铁路“四纵四横”规划最长的“一横”。至此,我国2008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提出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铁路网基本形成,这也为2016年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实现打下基础。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铁路建设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提升更为明显。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0%以上,拥有高速动车组2503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首个成网运营、建设运营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管理经验丰富的国家。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1.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29万公里。

  与此同时,“十三五”开局之年,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通项目陆续建成,带动中国交通阔步走向世界,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建设更加紧贴民生,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促进就业成效显著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增多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全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超额完成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4.5%的年度调控目标。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仍然向好,这与积极的就业政策密不可分。我国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部门共同配合,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兜住了民生底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力度空前。其中,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人社部、教育部制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将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覆盖学校内外各阶段、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有132万名离校时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了就业,或参加到见习、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中。

  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为此,人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专门印发通知,并相继制定出台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等一系列配套文件,通过企业内部挖潜、转岗就业创业等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并在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中突出对去产能职工的支持。

  为就业困难人员“牵好红线”,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人社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联合下发文件,提出通过开发岗位、劳务协作、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措施,帮助一批未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帮助一批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帮助一批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技工院校毕业后实现就业,并推出就业扶贫车间、劳务协作等一批地方典型经验,推动各地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另一方面,人社部推进“春潮行动”,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组织实施“技能脱贫千校行动”等,以就业为导向统筹培训资源,积极组织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物价涨幅保持温和

  物价水平关乎民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这一涨幅水平实现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调控目标。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消费价格涨幅也表现出缓中趋稳的总体态势。2015年全年,CPI同比1.4%的涨幅为近五年最低,2016年价格涨幅略有扩大,但涨势温和。分月份看,2016年各月CPI同比涨幅在1.3%至2.3%之间波动;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CPI)基本稳定,月度同比涨幅在1.6%左右。

  在构成CPI的食品价格中,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然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但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确保了粮食价格总体保持稳定,为CPI的平稳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猪肉价格方面,2016年,我国猪肉产量同比下降3.4%,猪肉价格在上半年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同比涨幅较大。此后,随着生猪出栏量增加及政策作用和价格信号的引导,猪肉价格逐渐回落趋稳。

  蔬菜价格方面,2016年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鲜菜市场供应偏紧,致使2月份和3月份价格上涨较多。随着气温回升,鲜菜供应增加,4月份至6月份同比逐步回落;受降水和基数等因素综合影响,7月份至11月份鲜菜价格同比逐月回升;年末受暖冬气候影响,鲜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同比涨幅回落至较低水平。

  在构成CPI的服务价格中,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16年,家政服务、课外教育、养老服务、健身活动、旅游等服务价格分别上涨5.7%、3.7%、2.5%、2.1%和2.0%。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公共服务产品价格扭曲,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行业发展。2016年,我国价格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继续发力,进一步理顺了价格机制,更好地发挥了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作用。2016年,我国部分公共服务价格温和上涨,医疗服务、停车费和市内公共交通价格分别上涨3.5%、2.2%和1.9%。

  在工业消费品领域,2012年以来,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逐年回落。2016年,工业消费品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下半年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扩大。尽管2016年下半年PPI在生产资料价格回暖的带动下显著回升,但生活资料价格长期保持稳定,PPI对CPI的传导相对温和。2016年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0.08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16年,我国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价格由降转涨,反映出经济运行中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市场形势稳中向好的新态势。(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环境保护持续加力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项约束指标已经超额完成,目前数据还没有对外发布。”在环保部2月2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2016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重点区域污染物浓度持续改善。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吴季友在接受采访时介绍,2016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7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8%。长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46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3.2%;珠三角区域PM2.5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5.9%。

  2016年,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是4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的保证。“大气十条”继续深入实施,各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国燃煤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25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47%。其中,河北、河南等省基本完成改造任务。推动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进一步明确水泥错峰生产措施,散煤替代、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等治理任务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共计完成80万户散煤替代工作,削减散煤消耗约170万吨。全国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04.58万辆,完成全年淘汰任务的106.5%。

  “水十条”实施进入新的阶段。长江经济带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完成11省市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排查发现的399个问题一半以上完成清理整治。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建立整治监管平台。截至2016年11月,排查确认的2014个黑臭水体中,13.3%已完成整治工作,32.5%正在进行整治。

  浙江深入实施“五水共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津狠抓“三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粪水)治理,启动110座污水处理厂改造,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陕西开展《水十条》落实专项督查,进行渭河流域城市水质排名……水污染治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减少1.1个百分点。(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责任编辑:冯虎)